全国民营经济动态

醉仙居:扬州第一家明星式民企陨落纪略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7-01-17访问次数:231

    今日扬州网消息:今年61岁的张植如,感觉23年间生活就像一个轮回。1984年,张植如兄弟三人开小吃部起家,逐步发展成为年营业额500多万元的醉仙居酒家,在扬州餐饮界显赫一时,无人能比,如今一切又恢复到23年前。在荷花池菜场附近,张植如开了一家“植如雅居”,卖些面条、水饺和包子,老婆和女儿、女婿等家里人在这10多平方米的小店里一起经营。唯一有些记忆的是,当年醉仙居赖以成名的“醉虾”菜单仍然挂在墙上,每份45元的价格,在众多几元一份的普通菜肴中非常醒目。“儿子到日本去做厨师了。”张植如在灶台上忙活着三丁包子的馅料介绍,“开小饭馆纯粹是为了糊口,家里几个人是下岗职工。”张植如自从让弟弟张植茂单独经营醉仙居后,已经不大问事了,他可能不知道的是,凝聚兄弟三人当初创业心血的醉仙居,正在被工商部门摘牌。就在采访张植如的12日下午,记者走访了扬州工商局。

    该局个私处有关人士介绍,醉仙居由于没有按期年检,工商部门按照程序多次催促未果,其注册号3210002760240的营业执照,近期将要被吊销。据了解,一旦被吊销执照,意味着扬州范围内,三年内不允许领取执照。而醉仙居从去年10月开始已经事实上停业,并且将房子出租。有关人士猜测,执照不年检,说明张植茂可能已经无力或者无心继续经营醉仙居了。

    张氏三兄弟寒门创业

    在采访初期,醉仙居法人代表张植茂拒绝采访。 倒是大哥张植如非常豁达,愉快接受了。他说,“我没有任何顾虑。”张植如三兄弟的创业故事,像许多民营企业主一样,出身寒门,饱尝了草根创业艰辛。 作为长子,张植如只上过小学二年级,就过早担负起家庭责任。在建筑工地做瓦工,曾经参加南京金陵饭店的建设,但三次从脚手架上摔下,虽然没有造成大伤害,但医生诊断,不能再爬高了。1971年父亲去世,给这个四兄弟之家蒙上了阴影。张植如深感寒门家庭长子如父的责任,尽管后来进了毛毯厂,由于工厂工资太低,张植如还是辞职出来做生意。刚开始是养鸡,是双桥乡的经营大户,后来,在深圳当兵的二弟张植林、在上海当兵的四弟张植茂相继退伍回家(三弟因病去世)。拥有高中学历的张植茂,本来有希望在部队进一步发展,但一场肝炎,使张植茂梦想夭折。1983年,张氏兄弟合伙炒年货,也就是80年代流行的多味瓜子,三个月赚了9000多元,后来又借了1万多元,开了醉仙居酒家。张植如介绍,当时之所以做酒店,一方面是因为本人做瓦匠时,经常在外面吃,对餐饮有些了解,另一方面张植茂在上海当兵,做过司务长,见多识广,在餐饮业务上积累了一定优势。另外, 张植如的房子就在扬天路(现大学路)旁,可做门面店,得天独厚。取名“醉仙居”,张植如介绍,自己虽然文化不高,但喜欢看武侠小说,醉仙居这个名字很好听。

    5年打造民营餐饮巨头

    醉仙居创造的辉煌,即便是现在,许多餐饮业内人士仍然佩服不已。“用‘居’这字号替代大酒店,在扬州城是第一家。”据市烹饪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邱扬毅介绍,醉仙居刚开始做早点,在扬州很有名气,当时扬州餐饮界流传的是,共和春的烧卖、富春的煮干丝、醉仙居的早点。一个创业数年的私营企业,能够与百年老店、国字号背景的共和春、富春相提并论,这在当时较为罕见。而醉仙居让人称道的,不仅仅是这些。做早点,需要一大早起来忙活。张植如每天早上起床,把炉子生好,水烧开后,才叫伙计起床,与工人们一起忙活。即便现在开“植如雅居”,张植如依然保持着每天早上三点钟起床、生炉子、烧开水的习惯。邱扬毅认为,张植如兄弟能够迅速从外行成为内行,除了吃苦耐劳外,菜肴的创新也具有国营企业不具备的灵活性和主动性。“醉虾”这道菜,是扬州民间传统菜肴,但因卫生问题始终上不了台面。张氏兄弟通过主料严格把关、调料创新,尤其是在佐料中加入鸡汤等成分,同时,改变过去剪掉虾须的做法,将活虾浸泡,使口味一新。尽管这道菜争议颇多,甚至在外地被视为不卫生而禁止,但在醉仙居却一直很热销,也从未发生过食物中毒事件。张植如介绍,其实在佐料里,都放了醋和蒜泥,起到杀菌作用,料酒浸泡一分钟可以杀菌。也正是由于这道菜,镇江和南京的许多人士赶到扬州来,尝鲜“醉虾”。当时,“醉虾”内宾价格是60元/盆,外宾价是100元/盆,每天仅泡料就用去30多缸。据了解,针对淮扬菜的局限性,醉仙居在我市餐饮界率先大规模地与川菜进行结合,同时,张氏兄弟经常走出去,学习外地餐饮经验,并从外地引进蛇、野兔、野鸭等野味菜肴,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醉仙居发展的鼎盛时期,宾朋满座,高峰时每桌要翻台三次,甚至邻居家的房间也借用过来安排客人。1988年,醉仙居缴纳的税款,占广陵区个税的23%。醉仙居为此也赢得了很多荣誉,当时91岁高龄的大书法家林散之特地为“醉仙居”题名。醉仙居法人代表张植茂,1993年代表扬州私营企业主当选为省工商联常委,是整个扬泰地区仅有的私营企业主三个代表之一,从1993年起至今,张植茂以优秀企业主的身份连续三届当选为市政协委员。

    锅炉官司拖垮醉仙居

    厄运从1993年10月开始。尽管经营面积从500平米扩大到1000多平米,但随着生意越做越大,醉仙居迫切感到进行扩大经营的必要。在取得有关手续后,张氏兄弟着手在原址扩建经营场所,打算起两层营业楼。而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醉仙居从此走上了下坡路。由于用地被有关单位列入“近期规划”,且“考虑为危险房,予以排险”,张植茂已盖了一层的房屋中途停工,所购买的邻居房屋、工程申办及施工费用、原址店面半开半停的经营费用打了水漂,几项累计,导致直接经济损失近100万元。在原地翻建不成后,醉仙居接受拆迁协议,将新店安置到临近的新楼一楼,但拆迁安置的房屋属于商住混合楼,因此也埋下了隐患。搬到新店后,张植茂一人独自经营醉仙居。按事后张植茂所说,“担心老大老二会上访闹事”。1994年3月,因为安装中央空调和锅炉,在工程施工中,周边居民认为影响生活,进行阻碍并向有关部门提起诉讼。当年6月16日,职能部门下达暂停锅炉房施工的通知。几经折腾,一起轰动全省的首例集团性(49户)行政诉讼案,将市劳动局、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消防支队、市土地局,告上法庭。一审广陵区法院从1995年7月受理到11月2日判决,仅用4个月时间。而二审当年8月受理到1996年底,庭审过程上至省高院,下至扬州市委,历时一年多,最终,这一“民告官”案以民胜为结果。虽然是职能部门输了官司,但最终受害的却是醉仙居。尽管醉仙居从职能部门取得了合法手续,但随着职能部门的败诉,醉仙居建设锅炉和中央空调的投资化为乌有,变成了一堆废铁,直接经济损失达200多万元。“真是可惜。”市烹协有关人士介绍,当初重新装修时,他就在现场,“房子装修得好好的,又要砸掉重新装修。”这场锅炉房官司,不仅使张植茂元气大伤,也令醉仙居享有十年业绩的声誉,蒙受到社会方面的误解,从此生意就一直不温不火。

    发展机会在时间中流逝

    为了扶持醉仙居的发展,有关部委伸出救援之手。1994年4月9日政府一次纪要,关于处理醉仙居锅炉房行政诉讼案件善后问题的纪要提出,在醉仙居新址南侧规划一块200平方米土地,作为锅炉房建设用地,消除与四邻产生矛盾的因素。1998年1月19日,政府出台“关于扶持醉仙居改善经营问题纪要”。纪要中,工商联、工商、财政、规划、环保、地税、信托联合出资90万元资助醉仙居,帮助其摆脱债务危机;对现有设备设施作必要改善,减少对周边邻居影响;补充部分流动资金;扶持其开发快餐。正是在这一精神指导下,有关银行在前期张植茂150万元贷款还款未逾的基础上,再次对醉仙居追加了150万元贷款。而此时,张植茂经营醉仙居数年的积累已耗尽一空。由于长时间锅炉房建设用地没有落实,导致原本设想年创利50万元的餐厅无法正常运行。实际上,张植茂也已无法集中精力经营,一半以上的精力在与有关部门接触中消耗掉了。由此,张植茂陷入债务加重的圈环中。由于未能按时归还贷款,银行方面依照相应法律程序,将该债权作为不良资产打包给了东方资产公司。2006年9月19日,市政府再作出专题会议纪要,由市某排水公司为醉仙居代建600平方米用房。但几个月过去了,至今尚未进展。为了挽回仅有的资产,张植茂还在奔走,尽管希望很渺茫。但醉仙居所有的发展机会已在分分秒秒中流逝,曾经辉煌一时的醉仙居正在离我们远去,只有那块发旧的招牌在风中诉说着残留的记忆。

    后记

    张植茂终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此时的他已债务缠身,采访的地点是在一家网吧。

    记者:有人说醉仙居的败因与许多家族企业的通病相仿,即不懂现代管理,用人不当?

    张植茂:实际上,意识到自己水平有限,早在上世纪,我们就已聘请了职业经理人,并聘请了上海等地的厨师来店里主理。

    记者:有人说是你们兄弟不和?

    张植茂:老大为人宽厚,老二从不插手,我们弟兄三人从未生过冲突。至于后来到新店后由我一人来经营,是考虑到由于一些纠纷不想让他们担心,怕他们去闹事。

    记者:据说现在你打的官司,把当初帮助过你的政府职能部门都得罪了?

    张植茂:政府的确给予了醉仙居很大支持,在此我个人充满感激,但起因在于有关部门的不作为或行为不当。

    记者:在醉仙居的兴衰中,你认为你自己究竟有没有失策?有没有值得总结的教训?

    张植茂:实际上当初自己还不成熟,有了点成绩后便要顾全脸面,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