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冠球中国民企的常青树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9-08-24访问次数:556
有人说,鲁冠球是中国最赚钱的农民,因为他把一间铁匠铺做成了实力雄厚的现代企业集团。
更有人说,鲁冠球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常青树。屹立商海而不倒的故事在其他企业家身上也有体现,但说到时间跨度之最,鏖战商海40年的鲁冠球才是力拔头筹的“不倒翁”。
从穷极思变、奋起创业的大胆青年,到如今享誉海内外的企业家典范,鲁冠球实现了父辈在他名字上的期许���“誉冠全球”,更创造了一个响当当的民族品牌���万向集团。40年,在中国的时间轴上,这是一个包含着数轮沉浮起落的商业周期,一个个企业交替登场,一个个产业冷热轮回,在喧嚣或落寞中,作为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鲁冠球始终是屹立不倒的常青树。
在总结自己的“长寿”秘诀时,鲁冠球说:“只要你尽心、尽责、尽力去做一件事情,当别人一周工作5天,而你365天都不休息,别人在过年初一,而你还在接着干,那么你一定能成功。”
只有初中文化的鲁冠球,用他的坚持和智慧带领万向集团从一个小工厂发展成国内最大民营企业之一,他的经历向世人讲述了一个传奇故事,更验证了这个伟大的时代。
小学徒的梦想
“没有人会相信,上世纪60年代为了创业,我先后3次将祖父、父亲和我自己的房产都变卖了,6年间搬了7次家。”鲁冠球说。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区宁围镇,父亲在上海一家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乡村相依为命,清贫度日。宁围乡与杭州市仅一江之隔,年少时的鲁冠球常常坐在江边,远望着对面的城市,那时,他的梦想就是进城当个工人。
15岁时,鲁冠球辍学了。像很多那个年龄的孩子一样,一年之后,鲁冠球成了一名小学徒。萧山县铁器社多了个叫鲁冠球的孩子,这个打铁的小学徒有着不出众的外貌,但却表现出了非凡的勤奋。
他努力地工作着,专注于每天接触到的那些机械工具。然而,3年后,由于精简人员,鲁冠球被辞退了。
当时20岁的鲁冠球不服输,他决定做点什么���对于当时的他而言,创业这个词其实是一种潜意识,“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鲁冠球后来回忆。
回到宁围后,鲁冠球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而他自己对这种设备很感兴趣,于是他想,如果办一个米面加工厂一定很受欢迎,而且还能赚些钱。亲友们得知鲁冠球的这一想法后,都很支持,纷纷回家翻箱倒柜,勒紧裤腰带给他凑了3000元。鲁冠球用这笔钱买了一台磨面机、一台碾米机,办起了一个米面加工厂。
在那个年代,私办工厂是不被允许的。“米面加工厂没敢起名字,更不敢四处宣扬。但就靠乡亲们的口口相传,也引来不少生意。”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小厂还是被发现了,并被扣上了“地下黑工厂”的帽子,结果被迫关闭,所有机器设备被强行贱卖。最后,鲁冠球不得不将过世祖父留下的三间老房子变卖,才还清了所欠外债。这第一次创业几乎使鲁冠球倾家荡产。
厂子关闭后的很长时间里,鲁冠球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日闭门不出。让他感到特别痛苦的是,父母血汗换来的钱就这样化为乌有,他成了败家子的典型。然而,这种痛苦的代价是值得的,因为这第一次艰难的开头让他找到了创业的感觉。第一次创业的失败,并未打消鲁冠球的创业梦。在那个连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的特殊年代,鲁冠球特立独行地构思着他的创业梦。
2007年,在接受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时,鲁冠球这样解释自己当时的创业动机,“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可以在那里读书,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那么就一直会是农民,而我不想一直当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
在经过了多次申请之后,鲁冠球收了5个合伙的徒弟,开办了一个铁匠铺,很快生意红火起来。时间到了1969年,当时,政府要求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修理厂,富有经验且有些名气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去接管已经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这个所谓的农机修配厂其实只是一个只有84平方米破厂房的烂摊子。鲁冠球变卖了全部家当和自己准备盖房的材料,把所有资金投到了厂里,把自己的命运押在了这个工厂的命运上。这是鲁冠球真正创业的开始,因为这个当时不起眼的小作坊工厂,正是日后万向集团的前身。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生产什么、购买什么、销售什么,都由国家下达指标,如果是指标之外的物品流通便属“非法”。在这种形势下,鲁冠球找到了一条能够让农机厂活下来的缝隙���为周边公社的农具提供配套生产,比如饲料机上的榔头、打板,拖拉机上的尾轮叉,柴油机上的油嘴,要什么做什么。
在那之后的10年间,靠着作坊式工厂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鲁冠球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其间,除了管理农机修配厂,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鲁冠球都想尝试。那时候,他还办起了农场、养鳗场、蛇场。
1978年春,鲁冠球的工厂门口已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等多块牌子,员工也达到了300多人。此时的鲁冠球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起步,于是马上调整战略,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万向节。鲁冠球给万向节起了个品牌名叫“钱潮”。
十年添个零
回溯鲁冠球的创业历程,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这就是著名的“奋斗十年添个零”。在万向集团的官方网站上,有文字记录这一过程:万向力争“奋斗十年添个零”,日创利从70年代1万元、80年代10万元、90年代100万元,到2009年日创利达1000万元。
“奋斗十年添个零”,这是鲁冠球最初的奋斗理想,并一直延续至今。从1969年的作坊式工厂,到现在万向集团已经成为真正的跨国公司,鲁冠球实现了企业利润的提升,也打造了一个著名中国企业的腾飞。
起飞之初的万向集团,面对的困难至今让鲁冠球记忆犹新。
1980年,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在山东胶南县召开。得知消息后,鲁冠球立即叫上销售科长,带着满满两卡车的“钱潮牌”万向节赶到了胶南,然而大会组织者拒绝乡镇企业入场。
千辛万苦赶来却被拒之门外,销售科长一下就泄了气:“这不是瞧不起人吗?乡镇企业怎么了,难道我们是后妈生的?”同来的工作人员也提出收兵回去算了,鲁冠球没有气馁,他安慰大家:“不就是不让我们进去谈嘛,但没有说不准我们在外面谈,我们可以在场外摆地摊。”于是,鲁冠球带领大伙儿在订货会门口摆起了地摊。
鲁冠球时刻注意订货会里面的动静,当他一听说会场内正陷入价格拉锯,马上就张贴广告,给出了低于场内20%的价格。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不少厂家纷纷跑出会场,和鲁冠球谈起了生意。很快,越来越多的厂家发现,“钱潮牌”万向节质量不比订货会上的差,而且还比许多厂家好,价格却要比其他厂家低。于是,订单纷至沓来。“钱潮牌”万向节在订货会上一炮走红。经此一役,鲁冠球获得了210万元的定单。
“市场竞争,就是价格、质量、成本的竞争”。鲁冠球一直坚持这一原则,通过薄利多销,“钱潮牌”产品牢牢占据了全国65%以上的市场,创出了 “万向节奇效”。
1983年,鲁冠球把自家自留地里2万元苗木全部拿出来抵押,承包下了万向节厂,走出了明晰产权关系的第一步。到年底,全厂超额完成利润174万元,以后年年超额完成承包任务。第一年完成承包任务后,政府奖励他44.9万元,他却把钱全部用在了工厂培养人才和建造乡村小学上。到1985年,鲁冠球放弃的奖励达300万元之多。他的仗义和善行令他名声大噪,1985年被评为全国新闻人物,198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农民企业家。
1984年,美国派莱克斯公司订购3万套万向节,万向节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美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中获得成功的企业。1990年10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万向集团正式成立,鲁冠球成为万向集团的法人代表。1994年1月10日,这是一个令鲁冠球永生难忘的日子,万向钱潮股票在深圳股市上市,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乡镇企业。追溯到7年前,万向申请上市曾因为是乡镇企业而被拒绝。7年间,鲁冠球和他的万向集团今非昔比。
1994年,万向集团在美国设立销售公司,继而又在英国、墨西哥、巴西、加拿大、委内瑞拉等国家设立销售公司,购置仓储设施,逐步建立自己的国际市场销售网络。1996年和1997年先后在上海和浙江成立两家自己的进出口公司,开始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进入新世纪后,万向集团大举进入金融、农业、资源、投资等领域,一个庞大的企业帝国的版图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2000年,整体收购美国汽车市场三大零部件生产供应商之一的舍勒公司,不久后又成功收购美国百年老店、翼形万向节传动轴的发明者及全球最大的一级供应商���洛克福特公司,成为洛克福特公司第一大股东。
2001年8月28日,万向集团一举收购了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UAL,开创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2007年是鲁冠球改造万向集团动作最大的一年。2007年7月6日,万向集团完成了对美国AI公司的投资。美国AI公司是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的“零级供应商”。万向取得了AI公司全部优先股,从而获得该公司30%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2008年,万向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75亿元、利税30.68亿元、出口15.21亿美元。
鲁冠球笑着说:“万向计划到 2009年力争日创利润1000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奋斗十年添个零”的目标在鲁冠球的心目中不仅低调务实,而且激情无限。
农民理论家
2008年9月的一天,《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推荐鲁冠球的一封信》的评论。文中提到的这封信是鲁冠球在三鹿奶制品事件发生后向集团各部门负责人发出的公开信。他在信中倡导企业经营要以德为本,并富有感触地说:“奶制品事件再次教育了我们,任何私利都不能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企业经营要以德为本,损人利己即自取灭亡。从古至今,谁都不能脱离社会责任谈发展,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是企业价值的体现、是市场信誉的积累,更是我们创建世界名牌企业的基石。”
该评论认为这是一封很有见地的信件,并盛赞鲁冠球“这种将别人的教训变为自己财富的做法,他这种举一反三的思路,都是值得赞赏和仿效的”。
事实上,这种举一反三的思路早已是鲁冠球的一种习惯。多年来,每当一个知名企业出现大的起落,鲁冠球就让下属收集好各种资料,将高层召集到自己的办公室里,和大家一起分析这个企业为什么会倒掉。 在鲁冠球看来,别人的教训其实是反思自己的一个契机,更是一种警醒。
一直以来,鲁冠球不仅是个实干家,也是个理论家。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鲁冠球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在多年的创业实践中,他的经营理念和谋略早已自成一派。15岁就辍学的他,如今是香港理工大学荣誉博士,并获得了高级经济师和高级政工师的职称。鲁冠球撰写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已有60多篇论文在 《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全国和地方报刊上发表。鲁冠球也因此有了另一个称谓:“农民理论家”。
鲁冠球认为企业发展要学会乌龟的稳健:“企业发展慢一点,少失误。一定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有科学决策,做事不要超越自己的承受能力。”在他看来,重管轻理乃至管而不理,只能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依理而治,通过顺其心而理其行,使员工目标明确、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把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紧密结合,使管理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
在鲁冠球的经营理论中,“人才”是一个关键词。“企业家不是唯利是图的,赚钱只是我们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种手段。企业家主要是造就一批人,企业最终靠人才来创造。回报社会是企业家的终极思想。”鲁冠球说。
鲁冠球坚信“人才的力量”。他认为,在人才储备上同样需要稳定为先。“知识是通过日积月累形成的,观念、文化更是如此。如今人才流动频率高,因此,要用一种文化凝聚人才。万向几万名员工就是靠文化精神理念聚集在一起,围绕‘奋斗十年添个零’的目标,形成一种文化,让每个员工发挥自己的最佳才能。”他认为,企业要满足员工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更重要的是给员工表现的空间。他称“这是一门艺术”。
鲁冠球一直以“求贤若渴”著称,他从全国各地商调工程师和技术员并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他还付出一定的“培养费”,向各大专院校争取分配大学生,同时还送厂内职工进高等院校代培。鲁冠球用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多方招收、培养了一大批企业人才。此外,他还组织一个厂外的专家顾问团,定期请到厂里向他们咨询请教。鲁冠球自己也报名参加了浙江大学举办的现代化管理学习班,每周他都会从萧山赶到杭州市区的浙大参加学习。
鲁冠球的 “人才理念”不仅在于用人,他还有个想法:企业里要造就一大批企业家。鲁冠球曾宣布:“凡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职工生活提高,对国家有贡献的事,你们都有权去干,自主地去闯。凡是企业有的自主权,你们都拥有,凡是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都可来集团总公司找我。”鲁冠球对各分厂大胆放权,“让他们去闯,去发挥他们自己的才能”。
即便在接班人的问题上,鲁冠球的人才战略也是独树一帜的。“对于接班人,我现在选好我儿子,如果将来有能力超过我儿子的优秀人员出来,只要能够把企业搞得更好,能够为农民多增加收入,为农村富裕做出贡献的,我可能会要调一个,这个是可以改变的。”
从1994年起,鲁冠球之子鲁伟鼎便已经正式出任万向集团总裁,负责万向集团的日常经营。但在媒体面前,鲁冠球曾不避讳地这样说道:“我现在不仅要培养伟鼎,除了他,我还在培养一个2万多人的万向团队,他们都是万向的接班人。”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鲁冠球依然是个学习能力极强的人,他平均每天要阅读四五万字的信息,同时处理着万向全球大大小小的投资项目。他说,他还可以再为万向工作20年。
“现在在万向我只做两件事,一是大方向,在大方向规划之内的事容易通过,规划之外的项目就要多进行研究分析,要慢一点;二是选人才,因为选择好的人才可以带来一个成功的项目。定好了方向,选对了人才,其他的都交给他们年轻人去做了。”
一路走来,鲁冠球说,他最怕的就是事业在萌芽当中就被掐灭了,到时候自己到底错在哪里都不知道。“一定要少说多干,沉住气,悄悄地干。”鲁冠球说。
在鲁冠球的带领下,万向集团始终坚持“讲真话、干实事”的企业精神,风雨无阻地走过了每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已经64岁的鲁冠球常被问到退休后的计划,此时的他总是一脸茫然:“退休?我为什么要退休?我从来没有考虑过退休的事。我现在每天考虑的都是如何把事业做得更好。只要生命存在,我就不会停止工作和思考。思考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永远年轻!”这个与共和国同龄的企业家,在面对自己深爱的事业时,没有年过花甲的倦怠,只有一如既往的激情。在鲁冠球的眼前,万向的未来充满令他满意的期待。
鲁冠球,1945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宁围镇,高级经济师,现任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1969年,鲁冠球带着6个村民,在铁匠铺的基础上创办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这是万向集团的前身。如今的万向集团位列汽车零部件业第1位、中国企业500强第112位。鲁冠球同时担任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会长,机械工业发展规划审议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会长等职,并当选为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和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首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全国优秀企业家、五一劳动奖章、中国优秀企业家、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中国经营大师、中国乡镇企业十大功勋之一、中国十佳民营企业家之一、中国改革风云人物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