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企上市怎能搞运动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3-10-17访问次数:448
浙江的民营经济最发达,因而近年来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浙江为民营企业创造宽松环境的做法也赢得各方面的赞许。然而,或许是帮忙心切,有关部门竟然干起糊涂事来。据说,浙江立志要成为证券大省,制订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叫做“1188工程”。全省8个市成立了企业上市领导小组或者上市办公室,连1/3以上的县政府也成立了上市办。不少地方还把上市目标写进了当地的“十五”计划,甚至出台了扶持和奖励政策。
笔者现在才明白过来,8月底召开的浙江省地方金融国际合作推介会,原来是省政府组织的,是“希望通过与境外机构的合作,扩大浙江民企的上市通道,加强企业同国际接轨,同时提高浙江民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如此说来,前一段热炒的所谓“浙江民营企业上市春潮涌动”,到底有多少是出自民营企业的真实意愿,外人恐怕难辩真假。起码有一些清醒的民营企业老板就对上市不感兴趣。在他们看来,企业做得好好的,不缺钱,也不想做成世界500强,干吗要上市?
精彩!当然,该省有关官员再三指出,多渠道推动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目的是为了加大民营企业体制创新的力度,说穿了,就是把家族制企业,改制成股份制企业。唉,某些半瓶子粗经济学家煽乎起来的“现代企业制度迷信”,实在是害人不浅。对产权完全属于私人的民营企业来说,实行家族制治理,还是建立股份制制度,完全是企业家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企业家自然会根据自己的目标和企业的具体状况,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的治理结构;在企业家个人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任何一种治理结构都是理性的。在这里,用得着政府操心吗?而且,政府有关部门有操心别人家里的事、关心别人兜里的钱的权利吗?事实上,由于民营企业的产权是清晰的,这些企业基本上已经找到了合适的治理结构,否则,它们何以会取得优良的业绩呢?
但我们的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总是习惯于把手伸得太长,连一直跟民营企业打交道的地方官员也不能免俗,总希望企业按自己设想的那种最正确、最完美的道路前进。比如有一个似是而非的理论,说浙江民营企业前20年是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以后该进入资本运作的完全操作阶段了。然而,果真有这么一个发展阶段吗?这种正确、完美的道路果真能通往天堂吗?这种政府督促企业上市的做法,果真像聪明的官员们所设想的那样,有利于企业、尤其是搞得好好的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吗?
在我看来,希望通过上市来推动企业改制或发展,或许是开错了药方。在如今的证券市场体制下,上市、上市,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不少好端端的企业,就因为耐不住寂寞跑去上市,虽然圈得一笔钱来,但却成了股市的奴隶。这种结局也丢尽了地方的颜面。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众所周知,目前的企业上市过程,从开始筹备上市,到最后声名狼藉,背后无不有政府的一只手。或者是政府捏合拼凑上市公司,甚至是政府鼓动作假,最起码也是经过政府审批的。在政府强力主导下的上市过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的制度优化,实在大可质疑。实际上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效益还不如一般民营和三资企业。
同样,希望实业家去搞所谓的“资本经营”,无异于让老虎去咬鲨鱼。如吴敬琏先生所指出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一旦上市,在人才策略、法律处理、审计成本等方面,都将处于不利的地位。做产品、做市场非常内行的企业家,到了资本市场上,很可能手足无措,方寸大乱,最后铩羽而归。有关官员如果明智的话,其实应该奉劝那些经营得挺好的民营企业放弃上市、放弃玩资本的打算。
至于说到融资,浙江人更没有必要舍近求远,跑到股票市场上花费巨大的成本去搞那么一点点钱。有报道说,浙江现有民间资金超过50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前不久预测,到“十五”期末,浙江民间沉淀的资金将达到8300亿元。这些资本在急切地寻找投资渠道,这也正是浙江民间金融(在某些人那里叫做“地下金融”)高度发达的原因所在。事实上,20年来,正是民间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开发出来的种种金融工具,支撑着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
如果浙江有关部门真心想帮助民营企业,那么,他们或许应该致力于创造某种制度环境(或者争取某种地方制度创新空间),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国有资本主导的现有金融体系,以产权多元化促使其治理结构革新,并重新定位其业务取向;或者鼓励民间金融浮上台面,赋予其合法身份,将其纳入到政府合理的监管视野中,对其产权予以切实保障,对私人间达成的契约予以认真执行。这样的更加民营化的金融体系将能与民营企业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格局,从而使金融制度和企业制度同步演进,比如,民间金融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利用股权引资提供金融支持。
总之,企业可能会要求上市,企业也可能希望建立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最后结局是好是坏,它自己去承担好了。而政府催促企业、甚至出台某些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上市或改制,却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地理解自己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