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营经济动态

民企参与国企改革条件已具备 资源重组是核心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4-03-30访问次数:372

  民企参与国企改革,不仅可以盘活国企资产存量,发挥人力资源潜能,同时也是民企充分体现其价值、能力的一种途径、平台,为实现做实、做强、做大的目标创造条件。

  民企与国企是有着不同的创业背景和历程、有着不同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甚至有着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总之,有许多不同点,有时是矛盾的双方。谈民企参与国企改革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不同点,差异点寻找出共同点。

  机遇难得条件具备

  根据2002年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农业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到2002年底,民营经济总营业收入、技工贸总收入和改制后的乡镇企业增加值累加共计为74427.81亿元。按GDP可比计算,约为6.34万亿元,扣除民营企业中的国有、公有、外资和港澳台股份,民间资本对我国GDP增长贡献率约为62.3%左右。有一些地区已达80%-90%。可以看出,哪个地区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哪个地区的经济总量增长就比较快,社会比较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2年,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达2935亿元,占浙江省GDP增加值的比重为51.4%。浙江省工商业领域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38.7%上升到目前的90%以上。中共十六大后,浙江省平均每天新增私营企业150家。越来越多的浙江民营企业不断拓展发展空间,进入国际市场。1998年,浙江民营企业外贸出口额仅占浙江省的8%;2002年,浙江民营企业的外贸出口额,占全省总量的比重已达24%。目前,浙江已有4000多家民营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在境外香港上市已有5家,已过上市辅导期的有117家,在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和营销机构已达到100多个。

  近年来,上海市民营经济的发展非常快,这与大环境改善政策明确有关。同时与他们较早在全市各区、县创办各种规模不等的“民营经济孵化器”有直接关系。2002年,上海市仅非公经济,占上海GDP总量的26.3%,居全国第四位。私营企业户数已占上海企业总户数的一半,注册资本超亿元的已达到104户,比2000年同期翻了一倍多。私营企业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从事技术开发的私营企业达到11714户,其中120户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第一产业项目的私营企业已达507户,比2000年底增长50%以上。纳税总计为350多亿元,约占上海税收总量719.5亿元的一半。

  民营科技型企业是民营经济中的佼佼者,开始走上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江泽民同志自1999年以来,先后6次在不同的会议上谈到“要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要关心民营科技企业的人才成长”。他在中共十六大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时,首先提到的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到2002年12月31日,全国民营科技企业固定资产超过1亿元的有4624户,占总数的4.23%,超过20亿元的有156家,占总数的0.14%。中共十六大指出,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方面实行公平竞争,民间投资热开始出现。民营企业投资潜力

  较大,积极寻求合适的投资对象。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2年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3202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民间投资为12182亿元,占社会投资总量的28.8%。

  仅以2001年与1996年相比,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从52.5%下降到47.3%,而同期民间投资由35.7%上升到44.6%;民营经济占全社会GDP的62.3%,占总资产额的52.69%,占税收的64.42%,占出口总额的55.04%。

  民营经济是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以市场为导向,一切为了市场,一切服务于市场。企业发展战略决策、资源配置以及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等都要适应市场的变化。民营企业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一是坚持“二不”、“四自”、“四权”、“四种机制”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二不”即不要国家编制,不要国家的经费;“四自”即“自愿结合,自筹经费,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四权”即企业发展战略决策权,随行就市的自由贸易权,按需择优录用的人事权,工效挂钩的分配权;“四种机制”即与时俱进的创新机制,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的管理机制,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协发展的文化机制。二是企业产权可以量化到自然人。三是生产要素(如管理、技术、资金、设备、土地、固定资产等)可以参与分配。

  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它营造了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想干事业、干成事业的企业文化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产的源泉充分涌流。这就是民营企业管理理念的生命力。

  人才兴企,科技先行,民营企业的发展关键是人才。1992年时,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从业人员只有56万人,博士生研究生1万人,留学生创业园有33个。到2002年底,民营科技企业已有10万多户,从业人员已达783万人,技工贸总收入为25959亿元,净利润1763亿元,纳税1362亿元,出口创汇491亿美元。1992-2002年间,以上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60.34%、57.72%、66.53%、53.44%。多年来企业的发展实践说明,成长最快的企业是高学历、会管理、懂市场的民营科技企业。同时,民营企业也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民营企业老板用在教育上的支出最多,占总支出的36%左右。

  1993年,民营企业老板中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为16.6%,2002年上升为33.5%;1993年研究生所占比例为0.6%,2002年上升为4.9%。在民营企业老总中,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所占比例为0.5%。

  民营企业对科技投入越来越高。2002年科技型企业用于科技创新的经费占当年收入的2.4%。过去人们都认为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服务业,科技含量低。然而,今天却不同了,他们不仅重视传统产业,也重视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不仅重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重视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不仅重视制

  造业等实体经济,也重视虚拟经济,涉足领域越来越宽。

  党和政府为民营企业的发展不断改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政策环境,社会质量逐步提高。因此,对促进民企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了保证。进入新世纪,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后,与初创时期的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相比更加理性,逐渐已显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概括起来有12大特点:

  1、企业的治理,从所有者家族式直接管理,向委托聘任职业经理人方向转变;

  2、产权形式,从一家独资、一股独大,向合伙、社会化混合所有制方向转变;

  3、产业形态,从以劳动密集型和服务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转变;

  4、经营范围,从以本地区为主,逐步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扩张;

  5、主营产品,从多元化向专业精尖方向转变;

  6、从以一般性产品营销为主,向经营名牌和资本运作转变;

  7、从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式管理制度,向政企分开、责权分明、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归属清楚、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转变;

  8、从单个企业行为,按市场经济规律原则,向优势互补走向共赢的联合之路的转变;

  9、文化理念,从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向更加开放的中西文化融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多元文化理念转变;

  10、企业带头人,从单纯的经营者向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还是社会活动家转变;

  11、从以来料加工、引进技术和设备为主,向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转变;

  12、产业结构从粗放的、传统的产业,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

  上述种种转变,在某些方面较为明显,有些则刚刚开始,并不是齐头并进的。民营企业这些转变,对更好参与国企改革,促进自身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