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退谁进:健力宝悲剧的沉重命题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5-04-04访问次数:216
2005年3月24日,31岁的健力宝集团前董事长、总裁张海在广东被刑事拘留,罪名是涉嫌挪用资金。这位颇为传奇的年轻人的沉浮,强烈地拨动了一个沉重命题:国退谁进?
2002年,十六大明确提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权利和职责。
获得了国企改制大部分决策权的地方政府,资本意志很快觉醒。地方政府越来越清晰地发现这种资本意志的具体落实,可以带来财政收入提高、政绩增长、城市知名度跃升等种种好处。而企业的命运,在大股东套现欲望被打开的一刹那,已经开始走上微妙的旅途。
而在主要三条路线――国退民进(卖给民企)、国退洋进(卖给外资)、国退自进(管理层收购,即MBO)的选择中,国企改制也有了不和谐的音调,健力宝股权变动迷局正是这幅宏大画卷中的一点殷红。
国退民进:张海搞垮了健力宝?
1984年,李经纬发现了一种运动饮料配方,“健力宝”于是诞生了。1985年,三水酒厂产值达到5000万元!
随后,借1987年在广东举行的第六届全运会的东风,当年健力宝产值达到13亿元。
1993年,健力宝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上市名单,但失败。1995年后,健力宝效益急剧下滑。在李经纬开出“迁都”广州的药方后,三水市政府和健力宝管理层之间的矛盾激化。
1999年,李经纬提出在企业内部实行员工股份合作制,由管理层自筹资金买下政府所持有的股份。据悉,当时李经纬的开价是4.5亿元,已经与他积怨的三水政府断然拒绝。
2002年1月15日,三水市政府与浙江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签订协议,把此前拥有的75%股权悉数转让,并把从澳门、香港两家公司回购的5%股权也一并转让,转让价格远低于此前与新加坡方面的交易价格,80%的股权售价仅3.8亿元。
此时,张海作为“浙国投副董事长”(后经浙国投证明,该身份系假冒)出场。
后来发生的事情,可谓令人眼花缭乱。先是张海付不起钱,拉来祝维沙埋单。在牢牢控制健力宝后,张海利用健力宝这个平台开始捣腾:收购上市公司、购买足球队。正是这些资本运作存在挪用健力宝资金的嫌隙,在三水当地金融机构逼债健力宝之时,公安机关开始调查张海,并最终将他和他的团队刑事拘留。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认为,将国有企业卖给张海这样只会在资本市场捣腾的人,无异于将国企推入火坑。
国退自进:郑俊怀图谋伊利的叹号
2004年12月,伊利股份董事长郑俊怀,被突然逮捕。
经披露,郑俊怀祸起挪用公司巨款进行杠杆MBO。然而,正是他20年来把伊利从一家注册资本40万元的小奶厂,一步步带成了今天销售收入近百亿的中国乳业巨头。问题是:郑俊怀为什么挪用公款MBO?
从资本意志的角度,王吉舟找到了一个答案。
王吉舟认为,今天领导中国乳业的伊利股份,总股本只有3.9亿股,其中三分之二是流通于股民手中的A股,股权高度分散,连续多年位列第一的国资股只有5600万股,不足15%。这个股权结构,一旦有诸如跨国公司、国内竞争对手等恶意收购者出现,它难免被收购易主的命运。因为若以国家规定的高于净资产为交易的合规标准,收购伊利的成本只有不到3亿元,与伊利的年净利润相当。
王吉舟说:“郑俊怀是天天躺在炸弹上睡觉,没准哪天什么偶然因素,就可能触动敌意收购炸弹的按钮。作为一个企业家,他能不去拆弹吗?不过郑俊怀千不该、万不该,不应该挪用公款拆弹。
国退洋进:哈药找到洋爸爸的担忧
王吉舟说:“远在东北的哈药集团,为我们呈现了另一个国退洋进的改制版本。”
2005年1月,领导哈药28年的教父刘存周,递交辞呈,以出局的命运黯然离开哈尔滨,哈药不再需要刘存周。因为他已经由一个戴满桂冠、做大哈药的企业家,成为了堵在哈药产权改革大门口的绊脚石――他坚决反对将哈药合资。
最终,哈尔滨政府将哈药集团55%的股权,以20.35亿元人民币的作价,出让给三家战略投资机构。
当被问及这些投资机构收购哈药股份的目的时,地方官员并未否认他们有高价转手的可能,但是,哈尔滨政府对此早有准备,在增资扩股合同中明确规定了不许3家投资者转卖给国内竞争对手。哪个国内竞争对手能够出得起超过20.35亿的价钱?不如直言将来必须卖给全球500强跨国竞争对手更直接一些。
2004年,同样是哈尔滨,哈尔滨啤酒,这个中国行业第四的百年老店,香港上市公司,被两家跨国啤酒巨头争购,最后退市。哈尔滨政府最后把国资股份售给了出价高者,获得了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收入。但10亿元换走1个哈啤,谁是傻子?10亿元人民币除以8.3,才有多少美元?
2005年的哈尔滨国资委欲罢不能。当地的企业,正循着哈啤和哈药的尾迹,为变身为全球500强的中国车间而努力。东轻、哈水、哈轴等等长长的国企名单列进了下一步改制的计划里,正与国外战略投资者接触。
王吉舟说:“问题在于,当地方政府资本意志觉醒,吹起招商引资的号角时,谁能为整个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工商产业链条保持安全和完整而负责呢?挣了几个美元就觉得占了大便宜,孰不知,跨国机构正是要用手里的美元,换取中国―――这块世界最大、也是最后一块市场经济处女地里的资本资源。”
王吉舟说:“很不幸,张裕集团、华北制药、华菱管线、青岛啤酒、娃哈哈、乐凯胶片、长虹集团、三九集团、鹿王集团、熊猫电子、格力电器、维维豆奶……这些信手拈来的中国各行业领袖企业,几乎都进入了类似的地方政府资本意志觉醒的时代。”
国退谁进:选择买主的科学
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培敏表示:“我本人主张竞争性的企业应该退,无论大小,退了后效率会更高。”
郑培敏说:“就健力宝的个案而言,当年三水政府不愿意4.5亿卖给李经纬,而愿意3.38亿卖给张海,剥夺了李经纬等人的购买权,这是值得商榷的。对内部人和外部人的不公平,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要卖,必须是公平、公正、公开,任何人都应该有权利买。在选择接盘者的时候,是存在评价体系的。对于民族产业,我觉得首选是产业投资人,选择有行业经验的产业投资人,其次是给有行业经验的管理层,一定要警惕只会资本运作的投资人,像张海这样的,他根本不懂饮料行业的管理生产,却把健力宝卖给了他。”
郑培敏表示,“我现在比较认同顾雏军,他是以资本增值为目的,但是是有产业背景的。像德隆、张海这样的,政府把企业卖给他们,现在难受得不得了。像郑俊怀,MBO本身没错,只是不该挪用公款,假如他采取合法融资的手段来完成收购,肯定比卖给张海这样的好。国企怎么退,我来提个醒:首先要选对这个产业负责的投资者,或者管理层,至少也要顾雏军那样的懂得产业经营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