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行业风险大 民企进入需小心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5-04-06访问次数:231
油气产业的开放是一件好事,但是肯定不会对所有民营企业来讲都是美事。可能会有一些民营企业获得巨大的好处,但是,像俄罗斯那样的能源寡头在中国是决计不会出现的
“非公经济36条”的出台让中国民营经济的想象力一下子发挥到了极限,没有什么领域是民企不想进入的,尤其像石油天然气这样利润丰厚的行业。
一份石油体制改革方案正在政府部门的讨论过程中。根据报道,该方案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我国石油工业上游市场化研究报告》;第二部分是《我国石油流通领域体制改革研究报告》;第三部分是《我国石油市场运作体系研究报告》。由于油气资源的紧张,中国政府的主管官员们似乎已经松了口,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到油气勘探这个
最为“垄断”上游行业。
另一方面,为了迎接一场“石油美元”的盛宴,据称民营油企已经准备“抱团”。有消息称,一家综合性石油业民营实体―――长城联合石油集团公司正在筹备中,而“目前已有超过100家民营石油公司明确了入股意向,最终该公司的股东数可能达到300家-400家”。
前景真的是那样美好吗?从石油行业的天然垄断性质来看,该行业风险巨大,市场格局最终是一两家企业“赢者通吃”。民营企业就算暂时获得一些机会和利润,长期来看,要赢得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竞争难度不小,更何况最大的竞争对手还是那些国际油气巨头。
石油行业具有与生俱来的国际化特征:油气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不均衡地分布,受国际政治因素影响非常大;原油市场和油价完全全球化;油气勘探开发资本大、风险高、技术含量高。这些特征决定了世界大型石油公司多为跨国公司。他们普遍通过市场化手段在全球获取资金,通过国际合作分散运营风险。
现在民营企业要进入油气行业,有的只是资金。前面那家希望在5月成立的长城公司希望在几年内达到近千亿的资产规模。比较之下,现在中石油2004年的营业收入是3886亿元人民币,利润1255多亿元人民币。因此,资金并不是真正的优势。
石油行业需要垄断,企业需要庞大,是因为这个行业勘探开放风险太大,所以石油行业不仅仅是自身庞大,而且再庞大的企业也需要联合起来共同开发油气资源。就像中海油的企业理念,“合作双赢”。
更何况资金雄厚、联合开发也不能保证利润的获得。根据能源咨询公司W ood M ack en z ie去年底的一项研究,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用于勘探新储量的投资未能获得应有的价值。该研究报告显示,10家最大的上市能源集团在过去3年里发现的油气,其商业价值远远低于花在勘探上的资金。勘探一直未能产生回报。
民营企业想要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只能是利用资金重新配置市场资源。民营企业最缺乏的行业经验、管理、技术等都需要人才来实现。而民营油气企业在人才上将要面对的难题是“全球石油业人才储备告急”。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近日的一篇报道:工程人才匮乏被石油行业忽略了,目前,石油行业正在努力更新老龄化的劳动力结构,吸引优秀的年轻大学毕业生加入,以扭转不佳的开采业绩。“如今,油田工程师的平均年龄已升至48岁,在美国已经超过50岁,而且招聘的人才数量不足以支撑未来15年投资2000亿美元的扩展计划”,“员工老龄化问题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目前它已经发展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
美国最大的独立石油集团之一阿纳达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吉姆・海克特说:“那些能够在未来五年解决这一内部问题的公司将会赢得成功。”目前,西方石油公司已经盯上了中国的人才库。有人预计从现在到2010年,中国将培养50万能源类大学毕业生。中国即将诞生的民营油气企业能有多大的实力解决人才供应问题,能有多大的吸引力与国际企业竞争能源专业毕业生呢?
尽管分析了种种困难,但是笔者对于开放油气市场的态度仍然是积极的。因为只有开放,才能解决国内企业油气资源开发能力不足的问题,才能让竞争机制迫使中国的三大公司加强自身实力的建设。笔者分析困难的目的就是一个:油气行业风险大,民企进入要小心。
油气产业的开放是一件好事,但是肯定不会对所有民营企业来讲都是美事。可能会有一些民营企业获得巨大的好处,但是,像俄罗斯那样的能源寡头在中国是决计不会出现的。
另外,通过上面的种种苦难分析,我们另外一个容易得出的结论是油气市场的放开外资将受益更大。在同等的开放条件下,民营企业在国际企业面前很快将成为散兵游勇,这不是贬低中国的民营企业,这只是石油行业的特征。
另外,对于民族自豪感强的人来说,也应该意识到民营企业长不成能源巨头的好处。中国20多年来经济增长最具有活力的部分是中小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在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行业里长大了,现在是需要它们更具创新力的时候了。要知道,一个石油巨头养不起几亿需要重新“就业”的农民,能提供最大就业机会的仍然是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