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经济动态

《典当管理办法》实施 浙商瞄准新投资机会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5-04-13访问次数:586

  于2005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典当管理办法》,已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密切关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加强典当业务资产比例管理、简化事前审批程序等,这一旨在进一步规范典当市场、提高行业社会地位的种种措施,在许多活跃民企看来也传递出另一种信号:市场更加有序,等待他们的将是又一个投资机会。

  4月1日上午,走进杭州市贸易局特种行业管理处的办公室,有关工作人员正忙着处理典当行审报材料,厚厚的一叠,大约有二三十份。每年的典当行申报审批时间又到了,在众多申报企业中选出几家,再推荐到浙江省经贸委,然后上报国家商务部,这些程序是该处严把的第一道审核关。

  一份份准备详细的申报资料,寄托着民营企业厚厚的期望。这些排队等候的企业中,有很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民营大企业集团,如杭州一家知名的房地产公司、做饮料起家的一家民企集团,还有一家是做汽配起家的民营企业,等等。“很多民企都旗鼓相当,到底推荐哪家,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忙碌中,有关工作人员这么向记者坦言。

  由于典当行目前实行审批制,有限的名额下很多企业常常是白白忙碌。比如杭州,每年的新增名额只有1~2家,很多企业苦苦候来的往往是失望。尽管如此,民企的申报热度却越来越高,特别是2001年8月《典当行管理办法》出台后,关闭5年之久的典当业大门重新开启,接下来的第二年,申请开办典当的民营企业就有100多家,但最终只批了2家。“很多民企就等在门外,希望有一天能进入这个行业。”杭州市贸易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

  而已经挤入典当行的民企,开始尝到了开当铺的甜头。2002年,原先做化学、建材业务的杭州中财集团成立杭州首家民营典当行,率先在典当领域激起了一阵涟漪;开业后的一个多月,就放出60笔当金,总计700万元,接近注册资本2500万元的30%的经营业绩,让中财尝到了喝头口水的滋味。就在那一年,西子、中路、元泰等也先后跨入典当行队伍。目前杭州的11家典当行中,有9家均为民营控股。

  2004年,杭州市典当行业又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杭州辖区内11家典当企业和3家分支机构全年实现典当金额41.93亿元,同比增长78.1%;利润总额2975万元,同比增长77%,或许正是在这些可观效益的激荡下,今年初,除了一直徘徊在门口等着进入的民企外,现有典当行又忙着增资扩股、开设分支机构―――种种迹象,不难窥出民企在典当领域一展身手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