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经济动态

反省寻找温州人经济的软肋 还要做领头羊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5-05-09访问次数:458

  在频频接受众多称赞和惊奇后,当越过了初期成长期后,温商也受到更多目光的审视。顺时而变,当以往的先发优势渐渐失去时,当一些不良形象影响到温商整体形象时,欲继续独领风骚的温商们也开始按捺不住:寻找自己身上的不足,向过去的“低价”形象告别;寻找自身的软肋,借助外力来实现自我提升……

  不仅要做鲶鱼,还要做领头羊

  【事件】

  携着大笔资金辗转各大城市,所到之处都能掀起一阵波澜,温州人的买房行为一度神秘又备受关注。而这一切,在去年3月份急转直下,那时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都出台了限制“炒楼”的规定,矛头直指被称为“推高当地房价”的温州购房者。

  而在能源市场、书画市场、出租车行业等,只要一出现温州资金的影子,温商就随即被扣上“炒”帽。眼下,充裕的温州民间资金还在不停地寻找着释放口,而他们也在极力摆脱着当初那些并不和谐的阴影。

  【圆桌】

  浙江恒丰泰减速机制造公司总经办经理伍晓东:事实上,温州“炒房团”只不过发现了市场机会,他们远远不能决定市场本身。深谙市场经济精髓的温州商人所到之处,带去的远不止是钱,更是一种市场理念。

  温州市亚美信企业顾问有限公司高级咨询师朱传平:温州民间资本充裕,温州人的投资意识向来比较强,加上市场的需求,温州商人的投资行为无可非议,更不应该受到指责。

  先后投资过棉花和油井的温商陈文高:对于“炒“,我是一直不承认的。棉花和其他物资一样,只要它价格放开,任何一个有资金的人都能参与经营。温州人不仅要会做鲶鱼,还要做领头羊。

  低价取胜之路只会越走越窄

  【事件】

  3月12日,那则从俄罗斯传来的消息至今还令很多温州鞋商心有余悸:27家温州鞋企的8000多万元鞋被俄罗斯警方查扣,理由是“涉嫌走私”。这一时间点,离去年温州鞋西班牙被烧还不满一年,温州鞋起伏坎坷的市场史再次被蒙上一层阴影。

  当然,受到挤压和威胁的并非只有制鞋业。2001年11月13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3天,土耳其外贸署发布一份公告,启动了对中国出口的眼镜反倾销调查程序;2002年5月,欧洲标准化中心通过了CR法规,这一意在用技术壁垒将中国打火机逐出欧洲市场的策略又在今年卷土重来……

  加入WTO以后,这些现象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价廉物美、低价营销,这一曾被很多温州商人引以为豪的拓市“利器”,在让很多温州产品在国际低端市场所向披靡的时候,因为威胁到国外厂家同类产品的利益,各种贸易摩擦也频频而来。

  【圆桌】

  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贸易中增强竞争力,单凭低价取胜之路肯定会越走越窄,我的观点是,一定要有个高的发展起点。

  这方面,我觉得温商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作些尝试:首先在产品上,加大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档次,先练好内功,要找准中高端、品牌化的明确定位;其次,渠道建设也很重要,原先的批发、个体经营等低层次的出口贸易形式应及早突破,通过寻找国外正规合作伙伴和大品牌销售商,着手建立国际化营销大网络。另外,接轨国际是一项系统工程,引进相关的国际人才,进行国际规范化管理等。这些方面,广大温商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夏梦・意杰服饰公司董事长陈孝祥:温州很多产品受到国外同行的抵制,我觉得这很不光彩但也很正常。因为加入WT0后,同一的竞争平台,这意味着国际贸易规则的平等化,简单地说,别人正规,我们也要正规,不然就要出局,没有丝毫的机会主义色彩。

  当然,不妨换个角度看,频频的贸易受挫事件也给很多温州商人上了一课:一味的价格战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从长远发展出发,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足扎根,温商一定要及早调整对外出口的政策,强化合法竞争、公平竞争的的规则意识。

  不能再停留于打工经济

  【事件】

  那些曾令温州人无限风光的“数量型”竞争力,目前日益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待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温州改革的先发优势明显弱化;地理环境的限制、产业水平不高、土地资源制约等劣势,也在影响着经济质量提升的后劲。

  去年,温州32家重点企业中,投入研究开发费用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51%;其中还有10余家企业未曾投入研究开发费用,占全部重点企业的31.3%;在28家已建技术中心的企业中,由国家级认定的还没有,省级认定的也仅占28.6%……在日前温州市统计局出炉的这份对32家重点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监测报告中,研究开发整体能力减弱、技术创新欠佳、创新能力不强成了很多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此同时,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运作不规范,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缺乏,等等,也是很多温企亟需突破的地方。

  【圆桌】

  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温州从事制造业加工的比较多,但大部分是打工经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要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必须加大科研投入,加快上档升级,打造一大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势品牌。

  温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马津龙:温州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要优化提升,就要提高科技含量,要有科技作支撑,即现有产业的信息化提升;同时,联合国际大牌、融入国际竞争,现有产业的国际化拓展也是产业优化提升的重要途径。

  要做旗帜,不要只做小草

  【事件】

  人人当老板,家家有工厂,温州经济曾被形容为“小草经济”。但初期创业成功后,个头小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过去温州有个“3000万现象”,一个企业发展到产值3000万元的规模,就不能再进一步发展了;同时,随着国内外市场充分竞争的加剧,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不高等温州产业的痼疾也明显地暴露出来。

  “企业数量多,但个头都不大,打个比方,看上去绿油油的一片,但找不到大树,更成不了森林。”胡成中曾这么比喻道,而小树要变成森林,温州经济要突破,需要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支撑。

  【圆桌】

  陈孝祥:在近几年温州企业的多元化投资热中,我始终抵住各种“诱惑”,专注我的服装主业。在我看来,企业不在于大,而在于精、在于优。国外的很多企业也一样,也许规模并不是最大,但他们确实做到了行业领导者的位置。对此,我始终把握一个原则:努力树立服装行业的旗帜,追求基业长青。

  王振滔:“星星太多,巨星太少”,我觉得外界的这个评价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温商本来就是一个群体的概念,温州的经济是由庞大的个私经济撑起来的。这和我的经营理念也比较吻合:企业并不一味求大,可以通过高技术嫁接、提高产品档次,做强做专自己的主业。

  做精做强,之后才考虑做久做大。针对当前温州低、小、散的传统格局,行业内部可以由大企业带动、作些产业链的整合。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突破单个企业资本薄弱的局限,行业内部、跨行业等的联合也是一种途径。这方面,温州的强强集团、中瑞财团等已作了些可行的探索。

  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

  【事件】

  在旁人看来,温州也许缺很多东西,但惟一不缺的就是钱。而如今,温州这个典型的内生型城市,正在逐渐打破这一发展模式。

  在温州市“两会”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系列动作都在印证一个事实――温州将转变发展模式,打响一场开放型经济硬仗。

  如何看待以内源型经济为特点的温州的引外资举措?有一点可以肯定的,从这招“以民引外,民外合壁”的引资战略中看出,温州痛下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心。

  【圆桌】

  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温州人善于接纳新事物,这是招商引资的很好土壤,这个思路比较可行。当然,这个意义并不在于资金本身,而在于其带来的促动力量。如重点引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借助外来力量促进本地民企的管理、技术水平及时升级,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过渡,这可能是温企更为期待的。

  苍南县边贸副食品有限公司张振顶:现在温州的资源严重不足,应避免引进重复的产业。引进来的资金如何能很好地消化,如何对当地民企真正起到助推作用,这些都是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