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营经济动态

裁员声敲响中国制造进行国际并购警钟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5-05-16访问次数:235

  5月4日,“蓝色巨人”IBM宣布了一项全球裁员1万至1.3万人的重组计划。紧随其后,UT斯达康、爱立信、京瓷、奥林巴斯相继在6日、7日、10日宣布裁员,这些牵一发而震全球的行业巨头正在通过裁员压缩成本,并逐步转型或放弃一些原有的业务。

  业界人士认为,当全球顶级电子企业纷纷改变传统制造思维时,中国的电子企业却还沉浸在“世界工厂”里不能自拔,在进行国际并购时,所对接的依然是传统制造业。

  裁员之声又起

  继今年美国甲骨文、德国西门子、日本先锋公司大幅裁员后,又一轮裁员高潮来临。

  面对第一季度不佳的经营业绩,IBM5月4日宣布了一项裁员1万至1.3万人的重组计划。根据IBM的计划,裁员将从第二季度开始,德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的业务部门将首当其冲,而咨询部门又预计将占去其中大多数的裁员名额。IBM表示,公司计划取消这些国家的部分中间管理层,取而代之的是组建若干个跨国管理团队,希望以更为扁平化的管理提高在欧洲等地区的运营效率,并增强与客户的直接联系。

  享有“小灵通霸王”之称的UT斯达康6日证实在全球裁员1400名员工。此举开启了UT斯达康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裁员行动,同时,该公司决定扩大供应链和IT领域业务的外包,以达到每季度削减4000万美元运营支出的目标。

  通信业巨头爱立信7日也表示,由于销售不利,在未来6至9个月中,他们将计划关闭位于美国圣迭戈地区的CDMA总部。爱立信发言人称,目前该部门共有雇员近300人,而计划的实施将导致最多250名雇员遭到解雇,剩下的那些人会被派到爱立信的其他部门工作。爱立信表示,这一精简移动系统CDMA业务部门机构的计划,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

  在爱立信宣布裁员的同一天,日本电子原件和手机厂商京瓷公司也宣称,将把在北美地区的CDMA手机生产业务外包,并且在其手机部门裁减1700名员工,以扭转手机部门亏损的局面。

  日本相机制造商奥林巴斯公司10日也发布消息称,作为为恢复盈利而进行的重组计划的一部分,奥林巴斯将在亏损的相机部门裁减4000个工作岗位,相当于该部门员工总数的30%。奥林巴斯方面表示,这次裁员活动将主要集中在位于中国的两个相机生产厂。

  奥林巴斯5月9日公布了它的首个亏损年度财报,称其主要是受到了数码相机市场激烈价格竞争的影响。奥林巴斯计划在9月底前完成这次裁员任务,届时它的成像部门的员工总数由现在的14000人减少到10000人。

  全球电子产业面临阵痛

  虽然各家企业裁员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几乎所有的迹象都表明:旧生产方式下的传统制造业正逐渐走向没落。以UT斯达康为例,UT斯达康高层对裁员的解释是,“曾使UT斯达康成功的原有策略,已不能再推动公司未来同样的高增长,公司现阶段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进行结构重组。”

  在宣布裁员的前几天,UT斯达康刚公布的200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在第一季度净销售额同比增长44.9%的同时,净利润同比下滑30%,仅为3800万美元。这一结果让其股价持续大幅下滑,跌幅高达30%,创下7.24美元的历史新低。UT斯达康将财报业绩不佳原因归咎于中国小灵通市场的不景气。UT斯达康高层表示,小灵通产品已进入成熟期,并开始以远超过公司预想的速度衰退。但除了小灵通之外,UT斯达康几乎不具有拥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

  IBM的裁员举动也并非全无征兆。自上月14日公布了令人失望的第一季度盈利报告后,这个电脑业巨头就已经暗示将采取裁员行动。今年第一季度,IBM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销售额下降了5%。由于上述四国的销售收入大约占到IBM全球收入总额的1/4,因此公司第一季度的整体盈利水平受到了明显影响,这也是IBM决定将裁员主要定在欧洲的一个重要原因。

  显然,全球电子制造业正面临产业转向阵痛。从全球电子产业格局来看,以往的传统电子制造业正在逐渐转型或是从经济发达地区向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次发达地区转移。然而,这种转型或是转移都需要付出诸如裁员、企业盈利能力暂时下降的代价,甚至可能由此滑向破产的危险。

  不过,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产业转向却是全球电子制造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也是IBM宁愿舍弃曾为其带来无数荣光的PC业务忍受压力的原因,而许多新兴的行业也确实给了电子制造业以无限商机。

  中国制造应警醒

  目前,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却还沉浸在“世界工厂”里不能自拔。就连被称为国际化一面旗帜的TCL在进行国际并购时,所对接的依然是他人抛弃的传统制造业,而不是能引领TCL真正走向国际化的新利润源泉。

  事实上,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国际制造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具体体现在由实体制造开始向虚拟制造转变、由完全制造向网络化总装制造转化、由本地制造向转移制造转化、由单纯制造向制造服务业转化。

  正是在这种态势下,“中国制造”繁荣的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危机。自2003年底开始,中国的制造企业正面临资源短缺、人力成本上涨及环保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但由于缺乏技术和品牌等深层次竞争资源,中国制造业只是世界制造生产链中的重要“车间”,还远未成为“世界工厂”。业内人士表示,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中国企业只处在中低端,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制造业的素质和竞争能力,特别是拥有的自主核心技术看,与世界经济史上被称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事实上,由于没有自己独家生产技术,很多关键部件都要用人家的品牌,“中国制造”根本无法与洋品牌相匹敌,只好进行“贴牌”生产,只给自己创造了1%到2%的利润。

  然而,毕竟“装电脑并不等于IT产业”,中国制造何时转变为中国创造将是中国众多企业家正面对的一次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