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是否入主华凌 2005华凌战略分水岭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5-05-18访问次数:197
2004年家电业是否仍有悬疑未解,美的入主华凌无疑是亮点之一。全国家电的“龙头”能否消化华南市场的“地头蛇”;民企典范如何与国企精英“血液相融”,新华凌去向何方,刘亮如何“落子”媒体对此的关注度已经越来越高。
“2005年是华凌恢复性增长的一年,美的重组重在激活华凌品牌,重树华凌信心。当下的任务主要是理顺管理,在坚持中高端定位的前提下重修华凌营销坐标。”华凌集团总裁刘亮近日在接受记者追踪采访时,点出了华凌2005年的战略规划。有关专家表示,在华凌新形势的影响下,美的的介入,无疑将会是华凌命运上的一个转折,也迎来了新华凌战略的“分水岭”。
重组华凌重在“激活”
“激活华凌决不是简单的人事变动,而是要在品牌、体制乃至管理上做细致的研究和部署。”据刘亮介绍,早在入主华凌之前,美的高层就对如何激活华凌的问题做了深刻的考虑。在重组的每一个细节上都力争即给华凌提供充分的资源共享,又要最大限度的保持华凌在品牌上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据记者进一步了解,华凌与美的除在资金,银行授信等方面实现了充分的共享之外;在采购方面,华凌也可以享受到与美的一样的供货价格;而管理经验和人才资源的共享则主要通过人事调整来完成。
对于品牌独立性和灵活性的把握,刘亮认为,华凌原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国营体制下,责任权力机制、监控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企业经营不善。致使一个本来拥有巨大潜力的知名白电企业显得有些信心不足。
为此,华凌深度调整了组织架构,进一步加强了集团经营管理和监控力度。在集团层面相继成立财务管理部和营运管理部,对各实体的财务部、管理部实行直接管理,使各分厂的情况能快速及时地反应到集团决策层。同时,在品牌上力争使华凌在中高端定位上更加鲜明,在平均价格比美的高10%的情况下,把质量和服务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家电行业的企业重组虽不乏先例,但由于所面临的问题不同显然各有侧重,格林柯尔收购美菱的“殖民式重组”凸显了其资本掌控的方针,而美的入主华凌的“联邦式重组”则依据实际情况,在资本激活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了提高其品牌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上,为实现华凌的恢复性增长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立足高端“重修坐标”
“华凌的下一步棋就是要在渠道和技术上双管齐下,重修华凌的战略坐标,实现2005年的恢复性增长。”刘亮认为,经过2004年的蕴育和铺垫,新华凌脱颖而出的时机已经开始成熟,开辟第二战场扩展市场疆域是水到渠成的事。
记者注意到,华凌重修“渠道坐标”的第一步,是以广东、江苏、浙江、四川、重庆为主线,东西贯穿形成“联横之势”,第二步是以京广铁路干线为第二战场,包括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南北圈地形成“合纵之势”,最终将全国市场完全覆盖。
“我们是有信心将渠道做大做全的!”据刘亮介绍,华凌已强势切入国美苏宁等主流渠道,同时,运营模式也将从铺货销售变为打款销售,也就是从“先货后款”变为“先款后货”。
重修技术坐标是以“能效”和产品的其他核心效用为两条线,着眼于节能产业平衡发展的大局,追求“节能”与空调的“制冷制热实效”、冰箱的“保养实效”等其他核心效用的平衡,推动节能普及,把握能效临界点,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
为迎合2005年能效国标的实施,节能已成为众多家电厂家技术革新的焦点。但记者注意到,少数企业却无视提升能效比的前提是保证产品的其他核心效用,甚至已经走入了“能效盲区”,这对消费者是不利的,也无益于中国节能产业的远景规划。
“能效应该有一个临界点。国标已经给出了一个既节能又有利于普及的标准,但有的企业只顾炒作能效参数,对消费者进行节能误导,其实未必能效参数高就适应国情。”据刘亮介绍,华凌提出重修“技术坐标”,就是“既要能效”,又要保证产品的其他核心效用。能效如果偏低则不符合国家标准,但如果单纯追求能效,不顾产品的其他核心效用,真正的能效又从何谈起?
有关专家表示,2005年对华凌来说好比两种血液的“融合期”,刘亮的恢复性增长战略虽然是切合华凌实际的明智之举,但其品牌激活、重修坐标等具体策略能否奏效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只要华凌今年能顺利实现空调销售120万台,同比增长50%;大冰箱同比增长70%,销售近70万台的年目标,从机制、产品、市场等方面为新华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么,2006年实现高速增长也会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