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经济动态

浙江商人省外投资忠告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5-06-01访问次数:332

  500多万浙江商人在国内和国外创造财富,对外投资额达到6000亿元,而其中3.3万个在浙企业,省外投资额就达3000多亿元;到2003年底,在外浙商的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几乎相当于浙江2004年创造的经济总量,血液里流动着活跃商业因子的浙江商人这几年走出去的步伐似乎正在越迈越大。这一组数据无疑让我们充分领略到最活跃的创富群体浙商的投资热情。然而就在百万浙商挥动大手笔,涉足几乎所有的行业,叱咤风云的同时,浙商省外投资的一些风险不容忽视。

  近日,省工商联和经济协作办所做的一项对数千名浙商进行的省外投资环境分析调查中,我们看到浙商在走出去的路上也遭遇到不少荆棘坎坷,2004年全国各地浙江企业联合会共接到当地浙商投诉数千件,一些投资环境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浙商本身的缺陷开始困扰浙商。

  不要被优厚条件所迷失

  事件:去年4月,一位浙商在安徽某县与有关村委会签订了4000亩林木流转承包经营合作项目协议,当时合同期限注明了22年,并在当地筹建投资5000万元的木材加工厂,投资商按照合同约定上缴村委会土地承包金和苗木费及栽植管护费后。经过一年多的管理和栽培,林木长势良好,正当这位浙商满怀期待,看好未来长期发展的时候,今年初,该县的有关领导突然指示终止合同,浙商在蒙受损失的时候怎么都想不明白,签订的合同白纸黑字地写着,却这样就什么都没了。

  现象:有一项调查显示,“当地政府的热情相邀”,成为众多浙商选择投资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如今,一些政府“重招商引资,轻安商亲商”的现象很多,开始时政府很热情,可企业真正进来,钱投入了,他们就再也不会来关心企业,不问不管。

  说法:

  湖北浙江企业联合会会长任雪涛:对外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浙商对外投资的目的是进入市场,降低成本,最终盈利是回归浙江的。对于浙商在对外投资中遇到的政府“重招商,轻安商”的情况,我认为目前政府已经作了一系列的工作方便对外投资,为浙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浙商应当积极地加入,这样可以使企业少走弯路,可使浙商对当地的情况更加了解。另一方面,在外浙商要联合起来,发挥联合会的作用。

  海南亚洲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志勇:在海南投资的浙商也遇到了一些政府不兑现承诺的情况,这种不正常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第一,有些政策在法律法规上本来就站不住脚,地方官是不可能兑现的;第二,领导人以及政策的变动也会影响政策的兑现情况;第三,企业与政府协商时提出的要求与企业后来投资时的现实要求有出入。而且单个企业与政府沟通解决的难度很大,所以借助企业联合会的作用就大得多了。

  在外创业最忌贪大求快

  事件:在素有“五金之乡”之称的浙江永康,如今资本运作却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而这个转变也让很多业内人士忐忑不安。近两年来,到外地投资房地产被很多永康制造企业列入战略计划书中,他们跨行业、跨地区进行房地产业务开发成了普遍现象。我们从一位企业主口中得到一个数据更是让人吃了一惊,在永康金融机构开户的工业制造及关联企业中,投资房地产的有105家,其中,投资异地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企业有52家,开发项目60个,项目投资总额约27亿元,投资地域包括上海、江苏、江西等10多个省市。永康市前11户工业企业贷款大户都涉足房地产项目。他不禁抱怨道,“十年制造业不如一年房地产”,高额的利润回报让企业对传统的制造业渐渐失去了兴趣。

  现象:据了解,浙商省外投资项目大量涉足热点行业,投资房地产、钢铁、水泥、纺织等国家宏观调控的热点行业的比例达78%左右。其中隐含的金融风险不容小觑。据浙江银监局统计科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6月底,问卷调查企业的省外总投资额为493.39亿元,其中房地产投资244.55亿元,占49.57%,制造业139.53亿元,占28.28%。

  说法:

  宋都集团副总经理王益平:风险和收益都比较大的领域尤其要注重战略的及时调整。市场经济在中国实行以来,已经有无数企业因为摊子铺得太开,一味贪大求快,不顾风险,谋求暴利,结果自己内部能力跟不上,消化不了,“做大”之日就成了倒闭之时。

  安徽浙江企业联合会会长、耀华电器集团总裁何建国:池塘就好像一个地区,企业就好比生活其中的鱼。池塘里若都是小鱼,那么池塘里的空间、资源是够的。但是小鱼总是会长大,小鱼成了大鱼就会从一个池塘跳到另一个池塘去。所以要是想做大做强,对外投资是必经之路。在各地对浙江商人招商白热化之下,浙商更应该保持头脑清醒,在投资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调查,不要盲目跟风,要抵挡住眼前高额利润的诱惑,量力而行。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