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经济动态

透视温州资本的流向 抢先机赚钱做生意“抱团”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5-06-08访问次数:325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温州现有3000亿元民间资本―――在这个庞大而抽象的数字背后,是温州资本的波涛汹涌。“这是一个全民投资的地方。”温州乐清市副市长吴建华这样说。

  温州的“第一桶金”

  24岁的温州人李先生,刚刚从学校毕业进入税务机关,月收入4000元左右。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正准备和亲戚一起投资青海盐田。而这样的故事在温州信手拈来。

  温州的“第一桶金”

  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走遍全国的“供销大军”,从外面带回的一张张订单,带动了温州地区制造业的起步,集中在塑料加工、印刷等传统行业上。上世纪90年代,温州制造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电器、服装、打火机等产业形成规模经济,家庭小作坊逐渐成长为大企业集团。同一时期,温州人密布全国的商业网点并未衰落―――在西部城市,总是温州人的商铺让小城镇热闹非凡。温州人的财富,以不起眼的方式膨胀起来。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春节前夕,从外地汇回温州的资金就达百亿元之巨。

  赚钱讲究“先机”

  传统制造业进入微利时代,让温州主流的企业资本相继进入房地产行业。而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眼下,温州人的投资触角开始深入到国家垄断行业:“炒煤”、“炒金银矿”、“炒电”、“炒油井”……今年2月2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石油与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垄断行业和领域。“过去我们期待对非公经济市场准入的开放,当‘非公经济36条’真的出台了,我们又觉得是不是开放得太快了。”温州某知名民营企业老板坦言,温州人赚钱很讲究抢占先机,而“先机”的闪现往往是在政策出台之前,温州人一路走到现在,正是抓住了一个个这样的先机。

  温州人抱团做生意

  “别人都说温州人精明,我们其实就两手绝招,一是雄厚资金流,二是快捷信息流,这张网络从当年的供销大军就开始建立,别人很难复制。”一温州生意人不经意间揭示出了温州资本的秘密。不过,“温州逻辑”未必代表最优,“温州人的经济,是一种基于地缘人缘亲缘来维系的人格化交易方式,温州人大多在内部融资,抱团做生意。”浙江大学史晋川认为,这是一种相对比较封闭的商圈,限制了其大规模引进新资本、新人才。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经感叹,浙商的希望应该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根精神。对于浙商中的重要代表―――温州商人,从早年的小五金小家电,到现在的水电站煤矿厂,他们正成长为长三角经济圈中草根文化向主流力量进发的新兴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