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营经济动态

长三角纺织业迎来“前全面开放期”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5-06-15访问次数:153

  11日签署的《中欧纺织品贸易问题备忘录》终止了欧盟对源自中国的棉布、T恤衫等10类纺织品的调查,并决定到2008年,欧盟将对中国“全面开放”纺织品市场。本来以为在2005年就能进入“后配额时代”的长三角纺织行业,却又迎来一个“前全面开放期”。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期间,长三角纺织品出口将面临“重新洗牌”。

  “主动配额”可能成争夺焦点

  《备忘录》约定:在2005年6月11日至2007年底期间内,对相关10类纺织品合理确定基数,并按照每年8%到12.5%的增长率确定中方对欧出口数量。

  业界人士分析:中国政府要兑现“前全面开放期”内出口有序增长的承诺,实施纺织品出口“主动配额制”将是最为可能的选择。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总裁席时平说:“目前中国共有4万多家纺织品出口企业,但年出口额达500万美元以上的仅有3000家,大量‘做一单就跑’的小企业扰乱了出口秩序,也毁了中国纺织品的国际形象。”“主动配额”的分配为中国政府整治纺织品出口行业提供了机会。

  同时,处于中国纺织服装业基础最雄厚、优势最突出的地区,长三角纺织业整体上还将面临出口配额不足的危机。2004年,浙江、江苏、上海分别列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第1、3、4位,纺织服装出口总量约占全国的一半。今年1月1日,纺织品和服装贸易配额制取消后,浙江1月份对欧盟出口纺织服装增幅达70.7%,对美国出口增幅72.1%;江苏2月份纺织服装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增幅分别达到122.1%和80.6%。

  有如此惊人的增长潜力,却被限死在8%至12.5%的“框框”内,企业对配额的争夺必将极其惨烈。如果有配额的企业无能力接单,而能接单的企业无配额,则配额买卖必将浪费长三角纺织业本就不充裕的资源。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企业能否挺过去,是一个问题。但对大型企业来说,这却是并购、整合的良好契机。

  席时平建议:在分配配额时应充分考虑企业原来的出口量,尽量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

  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面对“前全面开放期”的挑战,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提升产品档次,改变中国纺织品“价低量大”的国际形象已经成为长三角纺织业势在必行的选择。

  哪怕真正到了“完全开放期”,长三角纺织业也难以继续以成本为竞争优势进入国际市场。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渐丧失,统计显示,中国纺织业人力成本每小时0.69美元,而越南、巴基斯坦等新兴纺织出口国均不到0.4美元/小时。

  “长三角纺织业的发展必须摒弃原有的低成本、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走高端纺织发展之路。”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沈安京说。

  中国被认为是纺织配额取消最大的受益国,但事实上,在国外最终完成的纺织品服装销售额中,中国的加工费收入占了不到10%。在出口量仍然被限制的“前全面开放期”,长三角纺织业不得不“走出去”,才能谋求发展。

  中国进出口商会秘书长王宇说:“现在除了发展中国家,许多发达国家为了留住本国企业不外流,也在寻求中国的投资。法国女装协会主席曾表示,法国、意大利这些国家有设计优势,但只有形象没有营业额,因为企业规模小。中国的企业正相反,规模大,但有营业额没有形象。双方绝对应该互补。”

  王宇表示,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业以民营企业为主,集中了大量人才,最具备“走出去”的基础。通过买断国外品牌,或者收购分销渠道,就可以享受上游设计和下游销售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