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经济动态

实力堪比私企 浙江个体户为何不做大?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5-06-15访问次数:309

  实力堪比私营企业个体户为什么不愿做大

  20多年前,当社会上一提到“万元户”,人们立即会联想到个体户,因为在那个年代,下海经商,头脑精明的个体户是最为风云的人物。“打破铁饭碗,捧起泥饭碗”的个体户们的家庭资产让无数单位和企业员工艳羡不已。

  20多年来,浙江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的社会经济主体个体户也演变成了私营企业,浙江成为民营经济大省,并连续多年是国内民营经济的标杆。然而,当社会目光齐刷刷地瞄准私营企业,热议私营企业时,民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个体户似乎被遗忘了。据浙江省工商局最新统计资料显示,目前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已超过168万户,从业人员超过313万人,去年新增个体户40.3万户,日均增加个体经济达到1310户。

  菜篮子、日用品、服装、食品……如今,个体工商户的触角已伸至每个行业的角角落落。但是,在个私协会的调查中,一个现象却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在浙江百万个体户中渐渐形成了一个“怪现象”:一些经过不断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个体工商户,虽然“家底”已经非常雄厚,他们中有的一年营业收入达到几百万元;有的甚至完全具备了开办私营企业的条件,雇工超过了一些中小企业,但他们却迟迟不愿“升级”。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面对浙江私营企业如火如荼的“转型”热潮,规模庞大的个体户大军似乎更想静静地“自我旋转”。是什么让他们一直留恋着个体户的身份,不想“转型”呢?文化素质低,无法应对成为私营企业后的管理无疑是个重要因素,因为个体户进入门槛低、风险小,而一般从这些小行业起步的个体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他们更担心“升级”后因经营不善而蒙受损失。

  满足于自己辛苦劳动取得的眼前利益,小富即安,是这些个体工商户不愿转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他们害怕从“个体”扩容后,所面临的风险是难以承受的,这样的形势下他们更愿意享受政府对个体户的优惠政策。当然,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不同的税收政策也成为个体户们更多抗拒“升级”的关键因素。

  浙江不少个体户实力媲美私营企业。谈到目前浙江个体户对“升级”的不情不愿时,省个体劳动者协会秘书长潘立生认为,个体户们心中的最大担忧是,害怕承担无限责任,倾家荡产。但他告诉记者,个体户升级成为私营企业还是有颇多好处的,首先其市场法人地位在商界得到了认可,有利于贸易往来;其次,目前政府部门也推出了一些针对私营企业的优惠政策,将推动新成立的私营企业壮大。“跃身为私营企业,无疑将帮助有实力的个体户从井底跳出来,接触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这些都将促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部分个体户心态白描

  做大与做小,是很多个体户面临的选择。就在一部分个体户晋升为私营企业,在更大的平台上做自己的事业时,还有一批人却依然选择了个体户。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做出做小的抉择,我们与他们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

  文化不高,做企业没有信心

  出场人物:湖州红英服装店店主赵小梅

  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把自己家沿街的一间房改造成门面,在墙上挂起个体户经营执照的赵小梅,经过这许多年的服装经营,终于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但是她却拒绝做企业:“因为那需要经营管理知识,我还十分欠缺。”

  本人发言:1985年,24岁的我蹬着三轮车进了我们市里的服装街。因为那年,我所在的国企倒闭了。可以说是在走投无路之下,我一狠心,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开始做小生意。那年春天,我把一处两棵树之间的位置做成了自己的摊位,每天早上在那里把三轮车的两块挡板放平,把货一摊,就开始做生意。什么东西好卖就卖什么。后来就把自己家改造成了前店后家的模式。

  我还记得那时我在自己的摊位前挂起了“经营执照”,可以说我是在不知不觉中,赶上时代潮流的。因为,就在那时,个体户开始大批出现,下海经商成了一个时髦词。当时社会上有“就业三扇门”的说法,一是国家安排就业;二是自己组织起来就业,比如成立知青社或者进行街道管理;第三是自谋职业,也就是个体户。

  现在我们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赚了钱,湖州这几年的服装生产发展得很快,尤其是童装企业多,所以相对的,做这一块生意的人也多了起来,竞争也相对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能维持自己的经营现状就不错了,现在我雇了两个服务员来看店。

  其实如果从资金上说,要做大,搞个企业并非没有那个实力,但是从长期经营上看,我没有信心。因为自己的文化素质不高,只有中学毕业,单单做点小生意,搞搞服装销售,我认为还行,但是如果真让自己做个企业,肯定没那个能力去运作,因为自己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和能力。所以我暂时不会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个体户的经营手续都比较简单,而私营企业则太复杂,这些都是我们不熟悉的,不会轻易去尝试。

  近期计划:拓展自己的经营范围,争取做一些品牌服装的代理,但不会去进入生产制造行业。

  风险太大,不如小富即安

  出场人物:吴瑜兴

  开过饭店,卖过碟片,做了16年小生意的吴瑜兴算得上一个“杂家”,现在他经营着四五家店面,却是茶楼、音像、鞋庄各不相同。“做大生意成本太高。”吴瑜兴坦率地说,他并非没有做大的野心,只是单凭个人资金“心有余而力不足”。

  本人发言:第二次创业比第一次更难,特别到了我这个年纪,有房有车生活安稳说实在的不拼也够了。

  刚开始做鞋类生意的时候,我也动过自产自销的念头,可办厂哪是那么容易的事,从机器厂房到原材料、人工费,前期投入不小,而银行又没有针对个体户的贷款优惠措施,再加上实力雄厚的同行那么多,一旦产品销售出现问题,资金回笼不了,这么多年的辛苦就全打水漂了。老实说,我就像一艘小船,顶多能抵抗三四级风浪,碰上十几级大台风根本没有生存机会。

  现在市场不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越来越透明,一个行业究竟能赚多少钱大家都心里有数。有个朋友3年前转行搞园林,虽然一年到头工程不断,可真到了年底一结算,日子过得也不舒坦。所以我一直执着传统行业,就是因为虽然赚不了大钱但起码收入稳定,至少不会亏,即使再创业我也不会结束目前的生意。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前些天我到杭州周边的几个县市转了转,几个朋友还是有一起再创业的打算,办厂是基本不会了,我们比较看好休闲产业,想找个合适的地方尝试做做看,这个行业门槛比较低、风险小就算要亏也亏不了多少。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