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下”到“正规” 民间融资整装待发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5-10-20访问次数:97
长期处于半地下状态的“非正规金融”――民间融资,终于迎来了一线曙光。日前,央行已正式将陕西、四川、贵州、山西等四省确定为实施小额信贷的试点地区,“只贷不存”这一新名词也首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民间贷款公司,将作为新型“正规兵种”,昂首步入金融市场主体序列。
“只贷不存”破题在即
10月13日,央行副行长吴晓灵透露,新生的民间贷款公司,“只贷不存”模式的大方向已经明确,其方案草稿正在与银监会协商中,待方案通过后,小额信贷的试点将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其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捐赠资金或单一来源的批发资金形式,不吸收存款,不跨区经营,股东最多不超过5个、贷款利率可由借贷双方自由协商。”参与试点方案设计的某央行官员向记者描述。
更重要的是,当前的“只贷不存”也只是一个过渡模式,央行强调应以市场化为导向,发展商业性、可持续性的小额贷款组织,这就等于为其日后发展预留了空间。
具体而言,待时机成熟后,这种“只贷不存”的投资机构可少量吸储,或是提供批发性的贷款资金,甚至转化成小额贷款银行,以便进行更大范围的融资,吸引真正的投资者加入。
鉴于此,业界把“只贷不存”视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突破口,并认为只要将大量的民间资金合理引导,不失为解决民企融资难问题的现实选择,其中包括允许、建议放贷的人依靠银行委托放款,鼓励只放贷款的贷款性金融机构试点,修订有关法规以允许企业之间相互融资等。
民间资本堪当重任
种种迹象显示,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形势不容乐观。
“‘宽货币、紧信贷’这种非典型金融现象在短期内很难有明显的改观,许多企业特别是大部分中小企业仍将饱受资金短缺的煎熬。”国研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告诉记者。10月14日,央行公布的2005年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支持巴曙松这一判断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8.7万亿元,同比增长17.9%,创15个月以来的新高,比8月末高0.6个百分点,比既定全年调控目标15%高2.9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金融机构9月末,人民币贷款增幅为13.8%,比M2低4.1个百分点。
“在现实的条件下,作为国民经济生力军的民企,其融资之路在于民间资本。”亚行驻华副代表汤敏如是说。不久前央行发布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称,民间融资,“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有助于减轻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转移和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
汤敏进一步分析指出,一直以来,民企在国有商业银行每年动辄数万亿元的贷款总盘子中所分得的贷款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无论是在信贷紧缩抑或是信贷宽松的宏观政策下,想要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都是一个“奢侈”的想法。
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我国短期贷款与票据融资已占到了GDP的70%,是世界上最高的,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企业应该更多地依靠直接融资来筹措资金。但是,资本市场、债券、短期融资券等一些正规化的直接融资渠道又大都与中小企业无缘,即使大力发展也并非一蹴而就。
因此,中小企业只能“东方不亮西方亮”,建立自己可靠的“渠道”,把眼光转向见效快、能灵活满足其融资需求的民间融资上。
国际经验表明,中小企业融资一半以上资金通过非正规金融机构借贷,也就是民间融资,30%-40%是由基层金融机构提供的,如信用社、储蓄协会、社区银行,剩下的一小部分是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我国的民间融资完全能担此重任。”银监会监管合作部的一位处长认为,民间融资自身已经历了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其贷款质量与风险控制水平并不亚于正规金融机构,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资本规模与正规金融等量齐观,而在多数经济发展滞后、民间资本并不充裕的地区,民间借贷虽然规模不大,但占比不低,作用不小。
当然,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化同样也会派生出很多问题,比如,民间融资参与者众、涉及面广,操作方式可能不尽规范等都对银监会监管提出了挑战。从“高利贷”、“地下钱庄”,到合法的民间金融,显然还要走很长的路,但是,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已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