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企不愿再做“打工者” 发展自主品牌经济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5-11-08访问次数:82
“倒贴”已露尖尖角
打着“法派”的商标,却注明“产自意大利”,这不是什么假冒伪劣产品。曾经以给国外知名品牌做贴牌加工为荣的温州服装企业,如今反其道而行之:让国外知名企业给自己做起了贴牌加工。
来自温州法派集团的消息称,他们已经与意大利的ConfezioniGallia(戈菲佐尼亚)公司、SabriPre-posteModa(普列波斯特)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这两家意大利企业将为“法派”贴牌加工衬衫、T恤等。事实上,这两家意大利服装公司有着近百年的历史,他们为很多欧洲名牌如范思哲、古奇等做过贴牌加工。
前不久,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质量,法派集团专门派出考察团,赴意大利、法国、荷兰进行市场调研,考察欧洲部分服装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流程及工艺,并进行深入沟通。最终确定这两家公司成为法派集团长期固定的海外贴牌加工企业。法派集团的负责人不无得意的告诉记者,产品的利润空间由此倍增。
记者从峰会上获悉,其实这种“倒贴牌”现象已经渐露端倪。吉利集团老总李书福透露,再过几个月,如果你在马来西亚旅游时,也许会发现身边驶过的汽车用的是“吉利”的牌子。“吉利”不久前刚刚与马来西亚IGC集团签署协议,在马合作生产、组装“吉利”自有品牌的汽车。
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说,“倒贴牌”现象、浙江企业生产的汽车成了其他国家的进口车、“波导”踏上了“诺基亚”的家乡芬兰、“非常可乐”销往“可口可乐”的大本营美国……这些国产品牌的新动向,足以反映出中国民营企业不再愿意做世界的“打工者”,而敢以自有品牌挑战他们的世界级竞争强手。
连喊“非礼”都无力
不得不承认,更多的中国民营企业还在价值链的低端痛苦挣扎,毫无品牌可言。
一个中国制造的鼠标,在美国的售价是40美元,14美元是原材料费;专利费占去8美元,渠道费为15美元,最后剩给中国人的只有3美元,其中还包括水电等费用―――这个例子很有说服力,以至于郑宇民在此次峰会上多次引用: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凭借价格等优势迅速占据市场时,由于长期处于世界分工产业链的低端,不仅无法发挥品牌创造价值的真正意义,还给国外贸易战升级制造了借口。
峰会上,刘迎秋直指民营企业创造品牌、维护品牌、经营品牌上的几大顽疾:在不少人眼里,品牌不过是一种LOGO,只要到工商部门一注册就是一个品牌;有的企业以为花大价钱投广告,就能打响企业知名度,这就是创品牌;有的企业在经营模式上依旧选择贴牌加工、低成本扩张;有的企业品牌营运手段、措施缺乏……譬如,浙江省企业平均拥有商标量只有0.7件,假冒、侵权、欺诈等现象屡屡发生;在浙江民营企业中,近六成企业不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正因为如此,郑宇民扼腕痛惜:“浙江企业走出去,必须商标先行,要防止被搭车,但现在我们的企业被别人侵权后,连喊‘非礼’的力气都没有了。”
十多年来,“炒作”一直被不少企业视为创造品牌的杀手锏,有的大学甚至开出“炒作学”的课程。于是,今年借“超女”又炒作了一把的蒙牛集团,在峰会上受到了特别的关注。有人“质问”董事长牛根生,蒙牛这个牌子是用超女“炒”出来的,牛根生否认说:“其实消费者最难哄的是嘴,产品质量才是提高忠诚度和美誉度的关键。”事实上,当年的爱多VCD,秦池酒,三株口服液等一大批依靠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的企业,如今已经销声匿迹。炒作的短视行为到最后很有可能换来“昙花一现”的结局。
品牌根基是人品
“15年前,别人不敢买我们的东西,而现在别人是争着做我们的代理。”尝到创品牌甜头的飞跃缝纫机集团公司董事长邱继宝说,是品牌让他与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并明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和邱继宝一样,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正在从品牌建设中“咸鱼翻身”。
郑宇民说,品牌不是从产品做起,而是从人品做起的。他诗意地概括为“品牌是建立在人品之上的商业文明所放射出来的企业光辉”。郑宇民提醒,真正的企业家必须远离权钱交易,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善待员工权益,珍惜自然环境,恪守合同信用,保障经济福利。
对此,方太厨具集团董事长茅理翔深有体会。他结合自己企业的发展经验说,品牌就是“产品”、“企品”、“人品”的合一。
只有在产品中体现出企业家的文化价值和道德操守,这个产品才有持续的生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则从另一个层面检视品牌的意义:企业品牌的价值意义,不仅关乎一个产品、一个企业的成长,对于地区产业升级也能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显然,以“品牌―――引领民企新飞跃”为主题的民企峰会正吹响“创牌”的号角。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对此表示乐观,他在峰会主题报告中称,目前,中国正在实现四个转变―――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从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中高端转变、外贸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民营企业从中国经济的游击队、杂牌军向主力军的转变。创造品牌,已经是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
(本报杭州11月6日专电)
“民企品牌竞争力排行榜”出炉
50强,浙苏占七成
本报杭州专电(记者吴长亮)第三届中国民营企业峰会公布了我国首份以“品牌竞争力”作为衡量标准的民企排行榜―――《2005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作为民企大省,浙江以23家企业入选成为本次品牌竞争力排行榜最大的赢家,加上江苏和上海,长三角地区占了36家。
该榜单与以往的各种榜单最大的不同,就是颠覆了过去纯粹按资产、销售额排名的模式,首次将品牌与竞争力相结合。赵少钦说,榜单中的品牌竞争力指的是,一个企业形成和拥有品牌之后,区别或领先于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这份榜单中,来自浙江台州的飞跃集团以92.917的品牌竞争力指数力压华为、万向等知名品牌位居榜首。
从地域分布来看,50强企业地区分布不平衡。浙江成为最大赢家,独占23席。
紧随其后的是江苏总共有12家上榜。另外广东有6家企业上榜,而西部地区仅占3家。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表示,浙江有这么多的企业上榜,绝非偶然,主要是因为浙江的民营经济有着先发优势,他们都比较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
从行业分布看,此次上榜最多的是机电行业企业,其次是轻工工艺行业以及纺织服装企业,医药保健品和五矿化工行业的企业数量最少。全程负责这张榜单制作的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赵少钦分析,这反映了民营企业进入市场和培育品牌的基本路径:先轻工后重工,而进入五矿化工行业需要投入的资本较多,加上传统国有大企业往往拥有市场规模优势,民营企业进入门槛相对较高。
此次50强的排行榜只限于制造业,赵少钦表示:“今后指标体系完善了,我们将考虑在所有行业进行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