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经济动态

竞争、互学和融合看当下义乌在浙江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6-06-06访问次数:73

  义乌在这一轮的发展中,显然选对了路,而且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决不迷茫。在记者的采访中,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无论是生意圈内人还是圈外人,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老百姓,都能很容易地感觉到义乌的发展后劲。其实,如果说义乌是现阶段浙江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一个典型,倒不如说,义乌的发展得益于周边整个浙江大地的互动。她是一个特例,却是整个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孕育出来的一颗硕果。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当义乌从一个普通的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商贸中心时,她的周边城市在做什么?在义乌传奇形成的同时,她又从兄弟城市那里学到了什么?看清义乌当下在省内经济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对义乌与其他城市的发展,都极有意义。

  杭州想法

  由台湾电子同业公会公布的《2003年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中,杭州的萧山区综合得分又是最高。有专家认为,台资在大陆投资的态势是“昨天东莞、今天昆山、明天萧山”。

  作为一个常年蜗居在杭州的新闻人,几年前还在为各项指标被宁波赶超而烦恼,然而这几年,这样的焦虑早已经烟消云散。而杭州之所以有如此突飞猛进的进步,来自于前几年杭州发展战略的转移。这个转移的第一步,便是撤消萧山、余杭两个县级市,设置为杭州的区,这也标志着杭州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的决心。

  从表面上看,这几年,杭州的经贸活动特别多,以至于书记、市长们都不得不走到了媒体的前台。先是天堂硅谷的建设,使得环杭州湾地区已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中国IT产业的基地。再是大力推动西湖博览会的开展,进而到了今年进入世界休闲博览会的高潮。同时,旅游业也成为了杭州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次的采访过程中,对于杭州的经济发展众说纷纭,但对于这个旅游业,却是有口皆碑。以至于有专家认为,杭州的旅游业正在摆脱区域概念的束缚,走向国际化。但是,这一切只是杭州城市发展绚烂的外衣,杭州正在转变成以制造业为支撑,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大平台。

  首先,和义乌的“独立”不同,挣扎了多年之后,杭州终于迈出了与上海接轨的重要一步,并作出了“形成与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区域共同发展格局”的决策。当地领导们这样说:“我们现在应该这样讲,大树底下好乘凉。杭州与上海和长江三角洲要做到利益双赢,我们大家是命运共同体。”

  其次,杭州民外合璧。过去的每一年,杭州都在不遗余力地和苏州比,引进外资的数据到底还差多少。如今,当义乌人干脆让老外进城做生意时,杭州又有些失意,这么好的城市,来旅游的老外倒是蛮多,来经商的就没法比了。于是,实现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内源性经济与外源性经济“两轮驱动”,从而使杭州经济快马加鞭,成为杭州的一大战略。在杭州政府的推动下,万向、传化、富通、西子电梯等一批民营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嫁接”改造,迅速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实力,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从2003年开始,一些数据就已经显示出杭州及杭州湾发展提速的迹象。

  绍兴目标

  其实,从市场发展的情况来看,也只有绍兴柯桥和义乌的发展有一定的可比性,只是两地的选择不同。这么多年来,柯桥一直在称全国专业市场的老二,以市场为中心的柯桥镇概念也没有兴起来,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绍兴的企业发展得比义乌好。

  这几年来,省工商局每年都在为全省的民营企业排名,在前50强,乃至前100强,绍兴所占的席位一直是最多的,而这张排名表却正好是义乌的软肋,义乌人连提都不想去提。

  如今,绍兴众多“海归”少帅又成为了整个绍兴企业的新血液,民企交接的情况相当不错。有数据显示,绍兴县的规模企业经营者大约有1100人,而45岁以下的“少帅”占整个规模企业经营者队伍的六成。

  “海归”派成为新一代管理者后,将在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进行资本经营,让民企上市,使私人企业变成公众企业,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家族企业的发展软肋。

  有趣的是,几天前,绍兴市的领导班子请了一些专家、学者,为绍兴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新的领导层对一些新的发展思路非常感兴趣。一位专家向记者透露,主要是经济发展重心的问题。新的领导层在发展工业还是发展贸易为重点这个问题上,开始转向了贸易。因为一旦绍兴成为了某一个贸易中心,那么在定单聚集之地便会自然形成一个设计中心,进而会演变成为一个产业中心。而就一个产业而言,设计和贸易的附加值较高,因此,这个建议被绍兴市领导班子接纳。

  如果,绍兴今后真的以此为战略,并能够较好地贯彻,那么,相信她不仅将成为义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会和义乌达成一定的融合,从而促进整个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

  宁波攻略

  因为长三角有了许多模式,宁波的发展模式显得并不那么清晰。其实,早在1999年,宁波市委、市政府的19号文件《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对宁波民营经济的进一步成长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更明晰地形成了“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兼容的混合经济模式。然而这几年,让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宁波充分利用宁波港优势,虽然“引进来”成绩做得平平,“走出去”却绝对名列全国前茅。

  再过几天,浙洽会又将在宁波举行。每次,当记者到会场上去采访时,都会发现宁波当地的品牌企业,真的很多,而他们设立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也很多。比如海天塑机有限公司是宁波企业“走出去”的典型。其产品已批量出口美国、欧洲、南美洲、中东、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在巴西、土耳其、墨西哥、加拿大等国家建立了海天分公司。而这样的企业在宁波还有很多。

  虽然同样是“走出去”,和义乌不同,宁波企业走出去的大多是企业中的精英,打得更多的也是品牌攻略,同时,为了绕开各种贸易壁垒,海外投资也是宁波企业热衷的办法。而义乌的“走出去”更多时候是与“送上门来的”谈合作,这其中自然有义乌市场共享平台的优势。当然,目前的义乌人大多还把自己定位在中小企业,他们的行为模式也符合中小企业的身份。假以时日,一旦他们也成长为能够自建渠道的大企业时,“走出去”倒可以借鉴宁波企业,因为可学的经验已经太多了。

  台州同道

  大多数人都认为,台州的发展照搬于“温州模式”,但是此次采访下来,发现台州竟然和义乌有很明显的共同之处。

  与隔壁的温州相比,台州的不同十分明显。比如,两地民企比例在早年就已经超过了90%,但是温州的国企是自己“死”掉的,而台州的国企则是“转”掉的。这也昭示着两地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选择的不同。当年的温州政府如果说是“无为而治”的话,那么台州政府绝对是有作为。这一点上,台州和义乌当地的政府相当一致。

  而在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上。在台州,记者常听到有人把当地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形容为“哥儿们”,而官方和企业自己的提法则是:同路、同道。而在义乌,不仅政府、企业,乃至一个一个的经营户也都是全力互动。因此,一旦确定了发展方向,不管是台州还是义乌,发展速度都是“四驱动力”。

  但是,台州和义乌的不同在于,台州企业与政府的步调一致,很大程度上是台州商人与政府的谈判能力更强。浙江大学的汪炜教授说,他们研究了吉利集团的李书福的创业经历,发现这是一个不断突破各种发展壁垒的典型案例,因而他们将李称为“政治经济学家”。而义乌企业、经营户与政府的一致,则归为他们的目标一致。所有的经济发展都围绕一个市场,单纯而又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市场建设是整个市的重要基础建设,市场发展关系到每一个生意人一年的收入和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台州和义乌算是殊途同归。

  记者发现:通过综合了解,我们发现,义乌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十分善于从周边城市汲取养分。兄弟城市的经验与教训,义乌都看在眼里,并在实践中做了有利于自身实际情况的取舍,她更多地为中小企业、个体商户拓展了发展空间,从而在注重名企、大企的风潮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从当下的浙江经济发展格局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我省的各个城市都在极力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义乌是幸运的,她几乎没有走弯路,就踩出了一条独特的阳光大道。也正因此,义乌在浙中南地区确立了自己优势明显的经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