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经济动态

浙商成名的背后 用重金“买”来的经验教训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6-11-29访问次数:105

  在新疆,随处都能听到旁人对浙江商人的啧啧好评,但在我们采访过程中,却经常能听到来自他们的叹息。表面风光的浙江商人,并非一路都那么顺畅。摸着石头过河,不绊两下就能顺利到达彼岸的人,毕竟是少数――况且,就算过了这条河,接下去还会遇到很多条河。

  很多浙江人赤手空拳到新疆打拼,当辛苦积累的第一桶金一夜间就交了学费的时候,他们没有气馁。正因为有这样百折不挠的性格,他们才会拥有今天的风光。记者记录下一些他们用重金买来的经验教训,希望能给更多的创业者一些启示。

  背着债务,48岁东山再起

  失败原因:不了解行情,不了解时事

  教训:越是处于事业高峰,越要注意风险

  

新疆浙企联合会会长黄银荣,50多岁,每天6点起床,一天坚持工作10个小时。

  他涉足很多产业,以钢材贸易为主,石油、棉花等多项热点产业,他也都没拉下。他把自己的创业经历概括为三次创业:1968年开始经商“一次创业”、1991年转型钢材贸易“二次创业”、1996年赴新疆“三次创业”。后两次创业,他都是在前一次失败的基础上东山再起。

  黄银荣是浙江乐清市(当时还是乐清县)柳市镇上五宅村人。早在1968年,他就开始了自己的经商生涯:1968年到上海做小生意,1974年回家乡电器厂跑供销,1985年甚至承包了工厂。

  两年后,不安分的他辞去厂长职务,到上海搞起了服装生意。1988年,他在淮海路上租了两个柜台,做起了女装生意。看上去商机无限的女装事实上风险很大,外行的黄银荣恰恰又赶上了1989年的经济下滑,多年的积蓄瞬间就赔了个精光。

  “不了解行情,不了解时事,是当年失败的原因。”黄银荣给自己总结。

  第二年,他去拜访一位在上海宝钢工作的朋友,敏锐的他一眼就发现了商机:温州做电器的小厂很多,钢铁薄板是必须的原料;而钢铁厂恰好有大量的二级钢、废钢,正愁没有销路。黄银荣兴奋极了,他相信自己找到了一条鲜为人知的致富之路。

  “拉钢材的汽车开始是一辆,后来是几辆,最后发展到几十辆。一车就是20吨钢,这些汽车由上海浩浩荡荡开过来,一直开到了金炉(乐清的一个镇)。”因为他的带头作用,乐清金炉自发形成了钢铁交易市场,目前每年有几十亿成交量。

  就像黄银荣事后总结的:什么东西都有涨跌波动,你不能指望钢铁生意一直好做,该收手时不收手,代价一定很惨重。

  1995年,钢铁价格大涨,所有的人都涌往钢铁行业。黄银荣当时通过种种努力,购进了大批钢材。但是没想到,不久钢价就迅速下跌。

  因为判断失误,黄银荣手头囤积的钢材让他亏损了几百万元。

  1996年,元气大伤的黄银荣只身来到了新疆,因为有朋友告诉他,在新疆可以跟哈萨克斯坦做钢材贸易。那年,他已经48岁了。

  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护照难办……这些困难黄银荣都克服了。靠着自己的诚信,黄银荣敲开了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钢铁厂的大门。从120吨的小生意起步,短短几年之内做到几万吨。

  “越是处于事业发展的高峰,越是要注意风险。”第三次能够支配巨大财富时,他开始变得小心谨慎。

  经历过以前两次大亏损,第三次创业成功的黄银荣显得更加淡定,所以2005年钢价再次波动,沉得住气的他得以保存实力。当时,全国钢铁贸易形势一片大好,钢材贸易也越来越赚钱,黄银荣却嗅到了风险。他开始削减自己的贸易量。他的这一决定救了企业一命――尽管2003、2004年的钢材价格上涨令他少赚不少钱,但这与2005年钢材价格的“雪崩”相比,就无关紧要了。

  “大概是从2005年4月开始,钢材价格下跌,一吨板材从7000多元跌到3800多元,价格暴跌一半。如果我手上囤了10万吨的话是什么概念?好几个亿没了!”

  黄银荣说,当时许多做钢材生意的人,都把之前辛苦赚到的钱都赔了进去。“吃一堑,长一智,我的经历告诉我,看上去涨势越好的生意,越有危险。防范风险真的很重要。”

  感言:越是处于事业发展的高峰,越是要注意风险。越是低谷,越要坚持寻找机会。这是我大半辈子经商的经验。

  路遇强手,我放弃了

  失败原因:竞争对手实力强大

  教训:生意做大了,最需要不断学习

  

走在乌鲁木齐街头,提到火车头国际采购基地,不论当地的市民还是到新疆做外贸的商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掌舵这个“火车头”的就是浙江商人钱金耐。带着300元来闯新疆的毛头小伙,如今已成为拥有十多亿元资产的企业老总。商场如战场,稍不留神,就可能输得一塌糊涂,钱金耐也曾踩空过一脚。

  1985年,年仅20岁的钱金耐,揣着家里凑的300元钱孤身一人来到新疆。他发现在新疆做机电产品的人很少,于是办起了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店,靠吃苦耐劳,慢慢积累了100多万元。

  1995年,钱金耐觉得电缆生意市场很大,还为此作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新疆每年生产优质铝4万吨,留在本地市场的只有3000吨;年产优质铜2万吨,留在本地只有2500吨。新疆有6个亿的电缆市场,但本地市场只能提供1.5亿元电缆产品。有原料,有市场,就差一个生产企业――开办电缆厂无疑是顺应市场发展需求的。

  几个月后,钱金耐和另一家公司合作,共同投资2500万元成立乌鲁木齐电缆厂。电缆厂于1996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获利,合作伙伴夸赞他做事有效率,眼光又独到,钱金耐也以为找到了一架扶摇直上的电梯。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7年,正当钱金耐披挂上马,准备扩大市场的时候,一个拥有几亿元资金的竞争对手出现了。双方开始打起了市场争夺战,对方以代客户垫资的战术来抢市场,钱金耐统领的乌鲁木齐电缆厂只有两千多万元资金,“寡不敌众”,陷入了严重的被动局面。

  “那时,整夜整夜失眠。最后决定采用‘敌强我退’的战略。”钱金耐回想起当年的失败,仍沉浸在痛苦中:“最后只能转让股权。”经过这次意料之外的失败,钱金耐在商场沉默了很长时间,他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MBA,开始给自己充电。  

  感言:因为开始走得太顺,失败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年轻稚嫩:靠自己的水平、经验,对市场的把握明显不够。市场经济既不相信眼泪,也不相信激情,学习还是很重要,市场一直在变化,聪明的人也需要不断学习。要不是那时候经历的失败,就不会有现在的成功,我在心里仍是很感谢当初的那段经历。

 

 

 

  最困难时,我不敢回老家

  失败原因:轻易转行,质量不过关

  教训:做贸易和做实业,不是一回事

  

进入乌鲁木齐工业区,远远地看到一幢圆顶的白色建筑,非常惹人注目。随行的司机告诉我们,那就是张仙德的“白宫”了。因为为人耿直待人诚恳,张仙德被推选为新疆台州商会的会长。

  张仙德已经在新疆呆了整整20年,头10年一个子一个子攒起来的200万元,因为缺乏经验,不到1年就赔个精光。

  17岁那年,张仙德向哥哥借了400元钱,从台州来新疆谋生。一开始,他在新疆沙湾做瓦工,后来发现老乡们做商贸赚钱更快,便来到乌鲁木齐,在商贸城里开始做服装等小生意。

  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熬了近10年,张仙德终于积累了200万元资金,开始谋划自己的未来。1993年,张仙德和朋友共同投入了400万元,办了一家塑料厂。“新疆原料很丰富,台州那时候做模具的人很多,市场应该是挺大的。”

  尽管家乡有很多人做塑料,做模具,张仙德自己以前却没有接触过这个行业,对模具一窍不通。以前他做贸易,只要能拿到货,然后卖掉就行了;但办实体企业要管原料、加工、销售,另外还有工人管理、财务管理、风险计算、质量体系等,他都不了解。

  接第一单生意,张仙德很紧张,因为是生手,结果,做出来的产品质量很不稳定,一下子又找不到有经验的师傅解决问题,企业马上陷入了危机。后来几笔生意,也因为质量问题频频出现退货。

  为了取得新客户的信任,张仙德只能同意对方先发货再付款的条件,资金链很紧张,结果仅仅一年时间,这400万元就赔了个精光。

  对张仙德来说,这是经商生涯中最为黑暗的一段日子。十年辛苦打拼的钱全部赔光,还欠下了老家乡亲、朋友们160万元巨款。“那段时间我连家都不敢回,觉得没脸见老乡。”张仙德说。

  但张仙德并没有放弃,他时刻关注着市场,准备觅机东山再起。

  1997年,机会终于来了。张仙德的朋友告诉他有一笔塑料包装业务可做,并预付了他20万元货款。张仙德决定单干,从老家找了个经验丰富的模具师傅,严把质量关,8个月就赚进了90多万元。通过这笔业务,张仙德意外发现,塑料加工行业在新疆还是空白。一年后,张仙德和爱人叶浓娟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德海塑业发展有限公司。

  如今不少大牌子都找它提供饮料瓶,年产量达1亿个瓶。“现在我们做出了自己的品牌,很多订单都是找上门来的。”

  感言:从做贸易转型到做实业,真的需要做足准备。当初只看到机会,没来得及做任何分析,没考虑各种会碰到的问题,就急着去做,结果输个精光。无论做什么,质量都是关键,我第二次创业就特意从台州请了两位技术工人,把关产品质量。质量好了,客户自然会找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