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经济动态

上虞民企老板牵手“老知”大把赚钱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6-11-30访问次数:74

  前不久,备受世人瞩目的北京2008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工程最关键设施的招标项目――泳池水处理设备供货与安装工程,被上虞的金泰泳池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夺得。

  这家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浙江省骨干企业依托于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合作形成的技术支撑,实行自主创新,所生产的泳池设备连续10多年居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2004年,浙江舜龙化工有限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姻”,合作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舜龙精细化工科技研发中心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国内唯一的染料专业院士杨锦宗任实验室主任。

  “研发中心成立至今,已申报3项国家专利,并参与完成了多个品种的行业标准制定。”舜龙化工的董事长助理曹伟自豪地报出成绩单。

  “像这种研究室建在院校、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建在企业的合作模式,在上虞已是遍地开花。”上虞市科技局局长赵如浪说,新产品的畅销,大把赚钱的企业背后有高等院校在支撑。

  让浙江皇马化工集团赚钱的东西是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表面活性剂。董事长王伟松把这种润滑油、香水中的添加剂卖给了美国通用、德国巴斯夫、日本理光等10多家著名跨国集团。

  仅有360名员工的“皇马”,有科研人员65人。正是这些人与浙江大学的教授一起研制出了该产品。“皇马”的科研人员负责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试验,使成果迅速转化成商品。

  把五粒小药丸销量做到世界第一的“国邦药业”采取的策略是:在产品出口这个商业往来过程中,发现国际市场的空白点,去做有市场需求的项目,遇到技术难题,外包给具有相应专长的高等院校,最后由企业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整合集成。

  据统计,目前上虞有415家企业与国内外248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上虞人用“青苹果理论”阐释自己正在行走的这条路径:高校拥有成熟的技术,但在产业化之前还是未熟的青苹果,而企业的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则为催熟“青苹果”创造了条件。

  实际上,“青苹果”并非只变成一个“红苹果”。上虞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已从单一的新产品开发、技术转让延伸到服务领域。去年11月,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和该市科技局共同投资近100万元搭建的网络商务平台正式开通,目前全市已有485家企业借助这一平台实现了科技难题攻关、产品管理、商务信息发布和在线洽谈。

  上虞还精心打造了以企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具有区域特色的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目前上虞已经拥有9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占到全省总数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