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民资民企“瞄准”高新技术项目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6-12-01访问次数:92
上海一家名为“万强”的小公司,日前拿出3000万巨资,接手对上海一家汽车电子公司的“汽车智能防眩镜”转化项目进行后续研发。“万强”本为上海金山区一家从事机械加工的乡镇企业,虽然对外称“集团公司”,其实公司规模并不大。
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规模“不大”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有一个“搞大”的心思。数年前,“万强”公司就看准目标,抱着试水的心态,抓住了一个成果转化项目,投资生产用于替代进口的利乐包装机。没想到“一炮打响”,如今,这个项目的年销售额已达数千万元。从此,尝到甜头的“万强”公司对于高新技术成果的“热恋”程度越来越强烈,“红绣球”接过一个又一个,投资搞了好几个转化项目。虽说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公司对于跻身高新技术产业的信心与日俱增。
近年来政府积极鼓励技术创新,上海高新技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在此过程中,倾心高新技术成果的除了企业,还有不少是个人投资者。上海一位在证券市场摸爬滚打的投资人朱先生,日前做出一个大胆决定:拿出自己近些年来的450万元个人积蓄,与同济大学科技人员邱玉东合资成立一家环保科技公司,准备将一种名为“纸蜂巢轻型墙体”的节能建材合力推向市场。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目前在上海像老朱一样对高新技术项目有着同样“爱恋”的民间投资者不在少数,仅在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登记投资意向就有上百家之多。
这家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说,融资难始终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道“坎”。有关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上海全市成果转化项目的资金需求满足率仅在10%左右。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仅靠政府和风险投资远远无法满足,民间资本无疑将在这一领域扮演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发挥其无比巨大的作用。
可实际上,民间资本和高新技术项目“相爱”容易,“相处”却并不容易。上海近郊的奉贤二建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从事房地产开发,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近年来很想“爱”高新技术一回。为此,公司老总万祖明曾组织专人到全国各地搜寻筛选投资项目。可每当拿起一本本充斥着专业术语的商业计划书时,万祖明总是觉得心里没底。后来专门聘请了专业投资公司进行咨询,终于从3000余项转化项目中“海选”出投资项目,出资300万元在奉贤建立了生产基地。
专家指出,更多的民间资本尚未走入这样的良性循环。对于专业性强且风险较高的高新技术,大多数民间资本没有经验,更没有把握,常常是想投而不敢投,只能等待观望。因此,专家分析认为,今后高新技术项目开发领域,民间资本“投资顾问”行当明显看好,一方面对已经认定的转化项目需要“顾问”跟踪辅导,帮助投资者有的放“矢”,钱投旺处;与此同时,有关机构要对有融资需求的项目建立投资项目库,明确每个项目的性质、所处阶段和融资规模,按照每位投资者的偏好和投资力度,有针对性地推介项目,提高投融资的成功率。
有了“投资顾问”的全程参与,民间资本对于高新技术项目的介入将更多从意向转为行动。据不完全统计,短短两三年之间,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先后为十多个转化项目引进民间资本,投资总额逾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