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大白电布局面临挑战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6-12-20访问次数:118
随着近日在广州推出自主品牌洗衣机,美的在白色家电领域的布局宣告完成。美的起家于小家电,致富于空调,后通过控股、收购等方式向冰箱、洗衣机领域扩张。至此,美的旗下已拥有美的、华凌、荣事达三大品牌,横跨整个白电领域,成为继科龙之后我国白电领域第二家实施多品牌、多领域扩张的家电产业集团。
美的大白电布局的序幕刚刚拉开,从原先的小家电、空调向整个白电领域的跨越,面临着资金链、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渠道扩张等多方面挑战。
资金链挑战
早在美的对外宣布白电布局之前,就已经做好了资金方面的规划――与高盛集团达成协议,引进其作为战略投资者,解决了企业短期扩张中的资金瓶颈。
然而,单纯引入海外投资者,并不能一劳永逸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海外投资机构“只看结果、不重过程”的操作模式,对于正处于动态变化、发展转型中的中国家电业而言,潜藏着一定风险。随着美的市场线在产品线的延伸中不断扩张,需要的资金也会成倍增加,收益周期将会被不断拉长。一旦企业赢利水平无法达到海外投资者的预期,双方的合作将面临挑战。
此外,美的作为上市公司,整体规模有限,家电板块也不在股市投资者的追捧之中。因此,海外投资机构、银行借贷这两条道路对美的发展而言属短期行为,更需要企业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
时间成本
多年来,美的发展一直局限于小家电和空调两个领域,并在这两个领域建立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品牌影响力、市场份额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小家电行业容量大但市场分散,影响力弱。因此,美的原有品牌影响力短期内无法形成对冰洗市场的有效辐射。同时,我国原有的冰洗市场格局相对稳定、品牌集中度高,冰箱市场“四大家族”,洗衣机市场“五朵金花”,主导着市场,这对于美的不是好消息。
此外,尽管美的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了对华凌、荣事达的收购,但在人员重组、文化整合上却有待时间磨合。华凌为国有企业,荣事达是中外合资企业,而美的则是民营企业,三种环境,文化氛围等因素显然不是通过重组与裁员就能解决的。
更加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美的大白电布局的完成,企业管理水平和组织架构面临重大变革和转型,以方洪波为首的MBA职业经理人团队不仅需要对全局做有力把握,更需要拥有国际化的视野与能力。这同样需要时间。
渠道整合成本提高
上述问题对于美的而言,都可以花时间磨合和调整。美的眼下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与产能规模相配套的市场营销网络。
在目前我国家电渠道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一方面是现代连锁与传统渠道的博弈,另一方面则是现代连锁企业之间的比拼。一大批中小经销商被市场淘汰出局,最终涌现了国美、苏宁等渠道大佬。它们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上游供应商的利润挤压。因此,制造企业目前进入新领域所需支出的市场营销网络成本,较前几年要翻二番以上。这将是美的在洗衣机、冰箱市场发展途中最大的拦路虎。
由于空调销售季节性明显、服务要求高,致使其现有营销网络自成体系,缺乏与冰洗产品的销售网络进行共享的基础。这也是多年来,格力虽然离开国美等连锁卖场,却能通过传统经销商网络实现稳定增长的根源所在。原本属于华凌、荣事达的营销网络,存在着与美的品牌定位的差异化。美的品牌的冰洗产品最终只会定位于中高端,而华凌、荣事达则是中低端。因此,短期原有的营销网络亦不能全部通用。
日前,格兰仕、美的、志高等企业,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渠道变革之路。在一些省份出资与区域商家共同组建销售公司,然后由销售公司负责区域市场的拓展,从而规避厂家直接与连锁卖场的合作,让渠道拓展更专业化。
因此,短期内,美的如何构建冰洗产品的市场营销网络,是依赖现代连锁还是实施区域合资销售公司?都还没有定论。
四领域平衡需智慧
美的集团如何平衡和规划好三大品牌、四大领域,需要智慧。之前,同为广东企业的科龙集团旗下拥有科龙、容声、华宝、康拜恩四个品牌。由于经营不善,并没有发挥多品牌的经营优势。相反淡化了科龙的整体竞争力。
眼下,美的集团面对旗下的美的、华凌、荣事达三大品牌,虽然在推广主体上是以美的品牌为主,但后两个品牌在冰箱、洗衣机行业内都建立了较强的影响力,舍弃这两个知名品牌,无疑是种资源浪费。因此,美的眼下并没有放弃多品牌经营策略,但如此一来,资源如何平衡、市场如何规划、产品如何分类等一系列问题迎面而来。
同时,对于空调、冰箱、洗衣机、小家电这四大领域的投入和发展,美的又该以何种姿态应对?原先在空调、小家电领域积累的管理、操作经验,能否迅速向冰洗行业辐射;在冰洗市场的操作过程中,能否迅速寻找到最佳状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美的大白电布局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