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经济动态

慈溪65家民企建立互助基金 解员工燃眉之急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6-12-29访问次数:104

  每个月的月底,小唐会按时到公司的行政办公室交上两元钱。

  小唐说,“就是这每个月的两元钱,让我和家人在遇到灭顶之灾的时候得到了及时的救助。”

  小唐这样说,不是没有根据的。

  在慈溪,包括小唐工作的企业在内,有65家民营企业建立了职工互助基金。简单讲,就是员工出现紧急情况需要资金时,这个基金可“雪中送炭”。

  “基金总额已经达到472.16万元,从2003年成立以来,已有近4万名困难员工得到帮助。”慈溪市总工会保障部部长罗一平说。

  没有基金的帮助

  孩子这辈子可能就毁了

  慈溪新海打火机有限公司员工袁永梅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次飞来横祸。

  3个月前,袁永梅的丈夫不小心摔了一跤。这一跤,让他的脑部出现了严重出血的症状,所幸发现及时被人送到医院进行了手术。可是,高额的费用却让全家人心头沉甸甸的。

  “不说手术费,光是前期的住院和医药费就花了2万多。”面对巨额的治疗费用,袁永梅整天不得安心。

  公司工会了解到了这个情况,告诉了管理层,通过商议,公司在互助基金中提取7000元钱及时补给了袁永梅。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员工小廖身上。

  上个月,小廖的孩子被诊断出踝关节生长畸形,医生说,如果不及时进行矫正,孩子今后将很难像正常人一样走路。

  手术总费用不低,要5万元。这对于月工资不到1200元、还要每月寄钱回家赡养老人的小廖来说,太难了。

  “经过核实后,我们决定给予小廖5000元的基金帮助,还特别以公司的名义给予小廖3000元的借款。希望能帮助他渡过目前的难关。”新海公司工会副主席张青锋说。

  情况比预想的好,在第二次手术后,小廖孩子的关节矫正基本成功。

  “如果没有公司的基金帮助,我连第一次手术都不可能完成。孩子这辈子可能就毁了!”从医院回到公司,小廖掉下了眼泪。  

  这些具体的条条框框

  是为了让基金运作得更加明白

  据张青锋介绍,从去年元旦建立基金以来,基金累计达到15万元左右,1年时间里受到基金帮助的员工已有65个。

  “当然,这个钱不像存银行,交的人一定可以受益。但大家明白,交每月两元的费用,是防止发生特殊情况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

  张青锋说,就因为这点,从基金的维持到运作,公司专门制定了一套章程。

  比如补助标准,有严格的规定。符合受助条件的困难员工,一次性支付医药费1000元到2000元,基金给予20%的补助;2001元到5000元的,补助25%;5000元以上,补助30%。依此类推,基金补助最高限额不超过1万元。

  “基金以自愿捐献为原则,员工定期捐献,对数额不作限制,由公司配套拨款。基金会对职工每次捐赠都详细记录,未加入基金会的职工不列入扶助范围。”

  实际上,和新海公司一样,已经成立基金会的公司全部都有自己的基金管理办法和章程,所捐款项实行专款专用。

  “职工遇到困难时,只要填写申请报告就可受理。基金会从受理、调查到捐助一般不超过3天,并以网络、公告等形式公示,让员工们非常放心。”宁波海通食品有限公司工会办公室主任裘建华说。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互助基金的运作,慈溪市工会还专门派人对企业进行了指导。

  “目前65个建立基金会的企业都成立了资金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工会、企业行政、职工代表等5个人组成,专门对基金的运作负责。”

  慈溪市总工会保障部部长罗一平打趣说,这就是不仅要让员工知道钱怎么用了,还要知道用到哪里去了。

  基金的连带作用

  会增强企业自身的凝聚力

  对企业自己建立的这种类似于保障机制的基金形式,慈溪市总工会副主席虞卡娜有着自己的看法。

  “慈溪早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每年提供帮扶资金4000多万元。但这些资金大都面向本地困难家庭,一些企业职工特别是外来员工遇到突发困难时,往往只能依靠临时性的捐助获得帮助,以致一些规模企业经常发动职工捐款。为此,一些企业开始设立专门用于困难职工临时救急的互助基金会。”

  在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学教授顾俊看来,基金的设立对企业发展也有极大帮助。

  “基金既解决了遇到困难员工的燃眉之急,也倡导了团队协作精神,无形中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尤其在慈溪这样的民营企业发达地区,企业员工多数来自五湖四海,无论从意识形态还是工作生活等具体行为上,都有很大的差异,但就是参与基金建设和享受基金帮助的这种善举,会让员工感受到企业自身的家庭温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