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经济动态

一个浙江纺织业商人的苦乐经:商场如战场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7-03-01访问次数:75

  2007年2月初的一天,杭州市萧山区义蓬镇的浙江南沙纺织有限公司厂区门口,停了几辆大货车,搬运者正满头大汗飞快地把一匹匹成品布往车厢里扛,施建设也奔前跑后地扯着嗓子指挥。商场如战场,纺织行业更是如此,虽然摸爬滚打了十余年,但施建设依然丝毫不敢懈怠。

  虽然他的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厂房占地近17亩,员工也有百余人,年产值可达五六千万元,然而,作为萧山的主导产业,类似规模的企业在萧山纺织业中仅仅是一个“小兵”。

  关于利润的忧思

  低-高-低,这是萧山纺织业的大致利润曲线图。

  当前,10%的利润已是行业内较高水平。大浪淘沙,曾经蜂拥而至的企业遭遇生死门,变得更强大或是逐渐走向灭亡,形成这两个极端,是市场造成的必然。

  施建设亲身经历了萧山纺织业的起起落落。

  “在1985、1986年那会儿,因为吃‘大锅饭’,效益差,成本高,行业利润基本低于5%,甚至经常亏损。1990年后,刚实行集体企业个人承包时,政策上允许商业流通自营,那时的利润最可观,可达30%、40%,如果有自创产品,甚至有成倍的利润。”在高利润的时代,刮起了个人办厂风,一时之间,各种规模不一的纺织企业一夜之间全冒了出来,包括农村小作坊。

  印象中,1992和1993年,那种农村小作坊在萧山随处可见。一幢家居的农民房边上搭一间工房或是索性在住房内开辟一个场所,二、三台机器,家里成员加上亲戚,机器365天不停地运转着。没有工厂建造成本,没有管理成本,按一台机器一天生产100多米、利润每米1元多算,一台机器一天就产生100多元的利润,一年一台4万元,二台8万元,三台12万元,这在当时,已是一笔相当丰厚的收入。

  销往何处?“这在当时不是问题。”施建设沉浸在回忆中。那时,在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崛起,全国各地的客户前往轻纺城进货,轻纺城商户就会到各地搜罗产品,跟绍兴距离不远的萧山自然成为了首选对象,特别是萧山的东片地区。“当时,轻纺城的营销能力确实强大,萧山这边的纺织厂生产的面料几乎都是通过轻纺城来销售,经常是面料刚一出厂,就被布老板们抢购一空,萧山纺织业越来越发达。”

  随着个人办厂的风起云涌,恶性压价事件开始时有发生,行业利润下降,不少企业出现亏损。

  现年51岁的施建设,也曾是开办农村小作坊的其中一员。中专毕业的他,初始是一名外科医生,后又以职员的身份承包了隶属卫生所的一家胶木厂,用10年左右的时间积累了一定资金。1992年,他加入私人办厂的大潮,在农村租了一间房子,买了10台有梭织机,招了几个工人,一个简易的纺织厂出炉了。

  短短三年时间,施建设积累了百万资金,随即斥资60多万元买断一个原集体企业转制而来的企业,一直经营到现在。

  施建设的企业就如一滴滴在面纸上的水,无声却快速地渗透扩展,目前仅厂房就价值350万元,机器设备价值2千万元以上。

  “一年中有淡季和旺季,旺季时,能赚一把,利润可以达到20%、30%,淡季时就惨了,往往是仓库大批压货物,想方设法也要卖掉,哪怕亏本,否则资金周转不灵,工厂就有停工的风险。”如此平均算来,目前基本保持10%的利润,施建设对自身企业的赢利能力还算满意。

  一条路径的探询

  凭借数台机器打天下、以小搏大的企业家故事在萧山纺织业里已越来越少,纺织业这块曾经盛产富翁的宝地,也走到了命运嬗变的前夜。

  曾经经营有道的小企业摇身变成大企业,而大企业却变成集团公司,在讲究规模效应的今天,10台机器以下的小作坊已无法顶住市场压力,处于退出的边缘,而后来者欲进入这块领地,则首先需一掷千金,优胜劣汰的准则逐渐发挥作用。

  “一些纺织企业渐渐做大后,销路也随之打开,已经基本脱离了轻纺城。这些企业同时办起了进出口公司,厂门口会挂两块牌子,一块是某纺织有限公司,一块是某进出口公司。”能走出去,是施建设的目标,也是他的一块心病:相比同行,他晚行了一步。

  “因为时间、资金和设备等各种条件限制,现在还无法直接接国外订单,只能从替出口企业加工中分得一杯羹。”替出口企业加工的业务,目前占据企业80%的份额,其余20%为国内自销。”

  “要生存,必须不停地扩大规模,更新设备,设备更新的速度越快,效益就越好。”在巨大的噪音中,施建设指着那些正在运转的机器,大声说道,“从办厂到现在,机器已经淘汰了三、四批,一般而言,机器10年折旧,但实际上,五六年下来,技术和工艺就跟不上了,必须更换。”

  “一直以来,从来没怕过。但现在,我却有些担心。机器更新的速度加快,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撑。”施建设遭遇的难题是,资金的积累速度跟不上机器更新的速度,他简单算了一笔账:每年扣去生产成本,积累的资金80%-90%用于扩建工厂、更新设备上,每年周而复始,以致经常出现现金流紧张的局面,这也是他目前不敢接国外单子的原因之一。

  “不过,规模大了,摊子铺开了,生意是越来越好做,等过几年资金到位,就办进出口公司,就不知到时市场形势会不会有大的变化。”

  在合适的时间,抓住了难逢的时机,施建设应该说是幸运的,能否做大,也许还要面临很多考验。只是,这样的财富故事,不知能否在萧山纺织业持续上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