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营经济动态

抢手货主心骨领军人技术人 支撑丹东民企发展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7-04-23访问次数:235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由一个只有1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小企业发展到拥有20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丹东思凯电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功的秘诀是:拥有一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丹东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的强力支撑,人才已成为关系企业发展战略大局的关键。据统计,到目前,丹东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4户,高新技术产品408个。这些成果的取得,专业技术人才的功劳不容小觑。丹东的民营企业逐渐认同了“得人才者得天下”的理念,广泛吸收和接纳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为其提供用武之地,使之发挥专长。工作在丹东的这些专业技术人才也不负众望,拉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更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撑起了一片广阔天空。

  民营企业的“抢手货”

  目前,丹东市的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处在创业阶段,部分企业刚刚完成原始积累,正面临着二次创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重视资金、土地、设备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同时,更认识到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企业的领导者们在经营中也深深体会到,只有做到尊重人才,求才若渴、爱才如命,才能使企业经得住残酷的竞争,得到发展和壮大。

  正是基于这种经营理念,丹东的许多民营企业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要素,四处奔走招贤纳士。

  面对民营企业的求贤若渴,丹东市相关部门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制定政策、营造环境,积极寻求人才工作与经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经过诸多的努力,近几年,全市共引进技术人才4000多人。这些人才大多分赴丹东的民营企业中,企业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当然,企业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能留住人才。聪明的企业老总便把人才的引进、培养统一到企业的发展目标上来,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丹东辽科工业丝绸防护织品有限公司对此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很好的诠释。“辽科公司”组建伊始,便牢固地树立起了人才制胜的发展理念,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了14名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了留住他们,并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企业用分股的办法,让他们同“老板”拥有一样多的股份,把企业的未来与人才紧紧地捆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此看出企业对人才的尊重和信任,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今他们已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辽科公司”,而公司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由小到大快速发展起来,令全国同行业刮目相看。

  民营企业的“主心骨”

  现如今,在丹东的民营企业中,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逐渐从家族式的陈旧管理模式中觉醒,让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中来,真正体现出人才是企业的主人这一经营管理理念。这样,企业提高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的经营者也与人才形成了一股合力,共同把企业做强做大。

  丹东奥龙射线仪器有限公司就是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民营企业。公司决策者在人才引进上注重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培养,给他们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实行了“重点选题、科学立项、明确责任、完成重奖”等有效机制,让科研人员在自主创新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企业中尽展风采。近年来,奥龙公司通过多种渠道在国内外聘请了4名无损检测行业资深的专家学者,23名高级中青年技术骨干,40多名大学生,形成了一支由资深专家领军,学科齐备、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能控制现代技术制高点的高塔型人才队伍。

  这支队伍成为企业经营的核心力量,为奥龙公司的发展壮大注入了活力。他们在公司技术顾问、国内知名X射线专家谭大刚博士的带领下,很快攻克了X射线在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的核心技术,使我们自主研发的X射线在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取代了国外的技术产品,并取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由于有了这样一支实力雄厚、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作为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奥龙公司在工业CT机、恒频双极X射线探伤机等新产品研发中,都有技术创新并取得成果。企业有了自主研发的科技产品,自然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技术人员为此的付出不可磨灭。

  高新产业的领军人

  大批在丹东拼搏的技术人才不仅为丹东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更为丹东高新技术产品的创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据统计,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了18亿元,增长57.9%。这其中如果没有技术人才的共同努力,是无法实现的。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民营企业技术力量的壮大。辽宁欣泰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如此,正是由于公司不断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壮大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自主创新研发出的新产品不断问世。其中,有国家科技攻关产品1项,省级优秀新产品金奖3项,省级新产品和科技新成果5项,市级高新技术产品更是多得无需细数。

  丹东恒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亦是如此,在全公司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恒星公司顺利完成了国家 “十五”攻关项目、国家科技创新项目,在行业中首创了“无废水印染新技术”,现正承担着国家“863”计划项目。早在2004年,该公司便被确定为 “民营企业博士后科研基地”,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搭建了平台。现在,该公司已成为国内唯一的 “新型纺织印染助剂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东北独有的“印染化学工程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