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营经济动态

日本关注中国汽车业3问题:民企、产业重组、政策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7-07-09访问次数:278

  编者前言: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在国外,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是一个热门话题。有些时候,外国人似乎比中国人对此更为关心。近年来,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协助下,日本现代文化研究所组织日本政府、汽车厂家和有关学者,分三组对中国的长春、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台州、温州、黄岩、武汉、十堰、重庆、广州、佛山等地约50家整车厂和零部件厂(包括国有、民营企业以及合资企业)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察。考察组成员从各自的角度执笔汇总成一份非常详细的报告。日前,参与考察工作的日本现代文化研究所中国部门负责人、主任研究员吴保宁向本报介绍了他们历时4年的调研成果。日本现代文化研究所通过他们的视角对中国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比较客观的看法。希望这些观点能对我国汽车行业有所启示。

  日本现代文化研究所历时4年多汇总了一份对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报告。从撰稿人之一吴保宁的介绍中,记者感到,日本汽车界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在分析预测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时非常关注三个方面问题,即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产业重组以及政策导向作用对消费和产业的影响。

  民营企业受到格外关注

  在这份报告中,记者发现中国民营汽车企业很早就被纳入日本同行的考察视线。对于逐渐成长的中国民营轿车生产厂家,现代文化研究所显得很重视,一直进行认真研究。考察结果发现,这些企业从外资企业采购一部分发动机,通过组合加工的方法进行轿车组装生产,虽在中国市场实现了较低价格,但质量上似乎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今后将面临一个技术升级的课题。

  该报告还认为,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企业家精神和竞争意识上有一定差距。国有企业因为一直受政府保护,其技术革新大多比较缓慢。相反,民营企业几乎得不到政府援助,也没有零部件采购的保证,因此他们在竞争中付出了不懈努力。在这种环境下,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之间思维也完全不同。

  报告显示,在环保、安全上要求比较宽松的农村市场,民营企业的产品与小型卡车和农用车市场融合,将有可能出现一个庞大且低质廉价的汽车市场。

  该报告还关注到部分民营企业的仿制品问题。“民营仿制厂家”是这份报告中对中国民营企业的另一个称呼。报告认为,对于仿制品,其受害者不仅是外国企业,中国企业也同样蒙受损失。若不及时纠正和制止,将妨碍整个产业健全发展。

   产业重组对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极为重要

  从产业发展层面看,日本现代文化研究所相当关注中国的产业重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善意的建议。该报告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尝试对汽车行业进行以大公司为轴心的集团化重组,现在仍坚持这一方针。中国加入WTO后,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环境、安全法规不断强化,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重组,外国企业也被卷入其中,今后重组还将愈演愈烈。顺利而迅速地进行这场重组,对于发挥中国汽车工业的规模经济优势极为重要。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将会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决定性影响。按照WTO规则制定透明度高、有预见性的政策是关系到能否提供自由、有活力的经营环境的重大课题。中国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不应沿用从前的方式,过多干预重组,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汽车产业发展将有赖于市场潜力和规模

  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急速发展,对此日本汽车界又是怎么看呢?该报告认为,从人口比例看,中国汽车保有量不过是日本的1/47,但是已经令人感到中国有潜力发展成更加巨大的汽车市场。对于个人保有汽车而言,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如购置新车需缴纳各种税费、二手车市场以及汽车贷款等领域尚未成熟,停车场地无法得到充分保证等等。另外,汽车市场的急速发展,还可能导致一些社会问题。报告的结论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潜力能否被挖掘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后的消费政策导向。

  对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报告是如何分析的呢?吴保宁告诉记者:“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开拓,因此有必要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汽车消费。市场规模扩大,使规模经济优势得以实现,质高价廉的汽车可以进行全球规模生产。如果零部件采购也实现开放型竞争,再经过零部件行业重组,就有可能出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零部件生产厂商。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后中国汽车市场以怎样的速度发展将成为左右中国汽车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