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经济动态

浙商抱团共商御寒大计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9-02-09访问次数:117

  “我们想为浙江民营企业办开工饭,为反哺浙江的省外浙商送上壮行酒。”昨天,浙江省工商局正式启动了联系万家企业的活动,希望在特殊时期送上特别的助力。

  新春伊始,很多浙江市场才刚刚开门迎客,很多浙企才刚刚恢复生产,但昨天,来自省内外的数十名浙商纷纷放下手头的活赶到杭州,聚集一堂,在金融危机寒意未散的时刻抱团取暖,共商出路。大家纷纷表示在经济寒潮下,浙江民企将苦练内功,要冬泳、冬猎,绝不冬眠。

  省外浙商积极反哺浙江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培育和成长起来的浙商群体,是浙江发展中的一支活跃的生力军,也是全国最活跃的企业家群体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有400万浙江人常驻在省外做生意,有100万浙江人在国外做生意。浙商在省外投资规模50亩以上的市场突破500家,在国外开办的市场已经超过了几十家。

  “我们可以通过浙江人办的市场与浙江制造对接。”济南义乌小商品城董事长金位海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市场里卖的大都是浙江产品。特地从重庆赶到杭州的郭向东说,去年他在重庆开了一个商贸城,带动了大量的浙江商人和浙江商品。

  总部设在苏州的港龙集团董事长蔡志远心潮澎湃:“我早就有把总部迁到杭州的念头。”他告诉记者,今年5月,他们在海盐一个50万平方米的商城就要建成营业,现在他们还在寻找机会,到杭州找项目,希望能借此迁移总部。

  “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重要。”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感慨。

  人才、创新是“破冰”动力

  企业要转型升级,要创新,才能在严峻的形势下得到生存的机会。而转型升级、创新,最现实的就是人才问题。

  “我们要吸引高端人才,不惜代价地留住拔尖人才。”人民电器集团董事长郑元豹说,只有这样,企业的科技优势才能得以保障。

  同方控股董事长朱志平说,这个时候更要储备人才。在当前经济危机下,同方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但去年企业领导层还是作出了“一不裁员二不减薪”的承诺,尽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昨天,众多浙商都把企业创新专业化作为突围的重要途径。

  “我们拥有300多项专利。”超人集团董事长应正表示,正是因为企业走专业化道路,所以在这场金融风暴来袭下,日子还比较好过。“只有创新,才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刚出差回来的金洲集团董事长俞锦方告诉记者,正是这5年来,金洲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改造升级,所以才能抵御住风寒。“虽然普通钢管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海底管道、螺纹管我们的订单仍很多。”

  三不政策让浙企有喘气机会

  此前,浙江省工商局出台了“三不政策(不处罚、不追缴、不吊销)”,在特殊时期帮扶民企。“三不政策”是否违背“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表示,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的规则,但这个规则是不作为的托词,在处理经济危机过程中不完全适用。“事实上,这一次首先遭遇困难的企业并非都是弱小的企业,而是外向依存度较高的企业。“三不政策”只是在企业困难的时候不雪上加霜,不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只是让企业有一个喘气的机会,让他们慢慢挨过风暴。”

  他认为,好的企业的都会立足于自救,如果浙江的民营企业挺过难关,会更加自觉地转型,包括技术升级、产品换代、市场调整,化危机为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