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经济动态

诸暨老板办特殊课堂 教外来员工讲诸暨“谈头”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09-02-25访问次数:96

  今年38岁的曹德军,在诸暨市五泄镇红枫林村上经营着一家制袜厂,别看他的厂子规模不大,员工不到20人,可厂里的“规矩”却蛮怪的。员工除了做手头活计要熟练外,嘴上功夫也得有一套,那就是要能说一口过得去的诸暨方言。而教习方言的辅导老师则是曹德军和他的家人,当然这额外的语言培训是完全免费的。

  “曹校长”一家的方言教学

  “老早辰光,伢诸暨的财主,大小档头是这样分的。”2月24日下午1:35,曹德军在工厂门口前的庭院里用标准的诸暨方言为员工们“上”语言学课。课程的内容来自一本用诸暨方言写成的书――《诸暨县民间故事卷》,诙谐的故事,引得在场的十多名外来员工阵阵小声嘀咕,并不时说,“介拧真发靥咯!(这人真有趣呀)”

  像这样的快乐教学是“曹校长”授课的一大特色。只要是工休时间,天气晴好,曹德军就会搬些桌椅板凳,泡上茶水,再置些糕点瓜果,在庭院的空地上和厂内员工办个露天茶话会,讲讲故事,唠唠家常……当然交流的方式得用“诸暨谈头”,而外来员工们也十分乐意亲近这个满肚子故事、又没有架子的老板。对于外来员工来说原本难学拗口的诸暨话,就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变得通俗易懂。

  与厂长的快乐教学法不同的是“董事长”王菊芳的生活教学方式,今年61岁的王菊芳是曹德军的母亲,她深谙语言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常用看物辩字、词的方式“授课”。“我拿着丝、线、板凳,一个个地教他们,有时还把字写出来一一对牢读给他们听。遇到他们不会的就多说几遍,在干活的时候也尽量用诸暨话与他们对话。”王菊芳说,通过这样的全天候培训,一般进厂半年左右的外来员工就基本上能听懂很大部分的诸暨方言,也会说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了。

  语言的学习,除了听、说训练,情景对话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实战环节。曹德军还周到地为外来员工学习诸暨方言设置“社会实习”环节――去市场血拼“砍价”。“我们的工厂离集镇比较远,所以每月都会定时放假。放假那几天,我就用车把他们载到镇上,让他们几人一组逛市场。”曹德军说组队人员搭配是比较合理的,一般都由几个在厂里干了两三年左右、诸暨话说得比较好的外来员工打头,“嫩”点的几个则跟着学习观摩。久而久之,员工们不但诸暨话讲得顺溜,与诸暨本地商贩砍价的本领也练得颇为地道。

  教方言牵出的千里姻缘

  谈起教方言的起因,曹德军说那可有年月了,得追溯到十多年前。那时他刚办厂,招收了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干活。后来总有外来员工和他抱怨说,自己到市场上买东西,同样的东西总比老板亲自去买要贵一些,原因就是不会说诸暨话,被人给“宰”了。从那时起,曹德军就逐渐开始教几个有“生意头脑”,又自愿想学习的外来员工学说简单的诸暨话。

  也就是这样一来二去,曹德军的“方言学校”日渐壮大,“教员”也逐年递增,现在已发展到全家都成了诸暨方言“教授”,每人都各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而“曹校长”的弟弟曹军平还因教诸暨方言得到了一段美满姻缘。

  10年前,来自河南周口市的漂亮姑娘李艳娜来到了“曹校长”的厂子干活。担任方言学“客座教授”的曹军平时常给新到的小姑娘们“上课”,风趣幽默、爱讲笑话的曹军平很快就吸引了李艳娜。后来,两人还谈上了一段“师生恋”,后来有了一个聪慧可人的女儿。“刚来那时诸暨话根本听不懂,别说学了,后来军平的诸暨笑话听着听着就听惯了,也慢慢会说了。”现在做了诸暨媳妇的李艳娜能说一口流利的诸暨话,不细听根本听不出河南口音,而她也成了“曹校长”的得力“助教”,时不时地以自身鼓励学习上遇到障碍的外来员工。

  “在上海很多人是花了钱去学上海话,有时人多了还报不上培训班,可见要融入一个地方,当地的语言是多么的重要。”曹德军说,他教员工诸暨话是希望这些外来建设者能更好地了解诸暨、融入诸暨,毕竟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直接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