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专栏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编辑:系统管理员时间:2018-05-28访问次数:3074

 20180528_副本.jpg

 

 

总   序 

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英文简称CRPE)是国内高校首家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问题为重点的学术研究与政策咨询研究机构,2004年被批准成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禀承“扎根实践沃土,营造学术高峰”的宗旨,汇聚国内外学术资源,聚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了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水准的学术研究与政策咨询研究成果。《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即是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推出的最新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中国民营经济近四十年来是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九七八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大规模制度变迁的序幕,民营经济重新登上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民营经济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迅速成长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成份,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确立了自身的宪法地位。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推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纪念近四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这场伟大历史意义的社会变革。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的研究宗旨,就是要通过回顾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内,从经济理论层面来阐述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地位及重要意义。

从现代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资源配置这一最基本的经济学研究视角来看,无论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本质上就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经济发展的主体内容由工业化和城市化组成,工业化实质上就是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流动及优化配置的过程,而城市化实质上就是资源在不同地域空间流动及优化配置的过程。近四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就是表现为迅速的工业化进程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那么,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是什么呢?答案是由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大规模制度变迁。同样地,从经济学的资源配置这一最基本的研究视角来看,改革或者说经济体制改革的主体内容是由民营化和市场化组成的。民营化实质上就是资源配置的活动主体的变革,而市场化也就是资源配置的活动方式的变革。中国近四十年来大规模制度变迁和高速经济发展的实践,无可质疑地表明,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由民营企业家为代表的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民营化、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体力量。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发展最快的地区,往往也就是民营经济最活跃和市场化程度最发达的地区。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另一个重要的研究宗旨,就是要通过回顾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来进一步展望民营经济发展的前景,将社会经济现实活动中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纳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提炼出可以由经济理论层面来解释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指出有助于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方向。

从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视角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最大的“改革红利”,就是破除了计划经济中城乡分立和工农业分立的传统二元经济结构,促进了要素自由流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而近年来,当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时期后,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大的制度性障碍,就是由于改革不彻底所形成的新二元经济结构――国有经济部门与非国有经济或民营经济部门的分立。

国有经济部门的最大特征就是占据着政府实行严格市场准入及产业管制的部门,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封闭和具有垄断地位的部门。相比之下,民营经济所在的部门是不存在政府市场限制及产业管制的,基本上是开放的且有着充分竞争的经济部门。国有经济部门与非国有经济部门的分立,在生产要素流动方面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生产要素流动的不对称特征性,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只要国有企业认为有利可图,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所掌握的资源优势,自由地进入民营经济已经进入的任何产业部门。与此相反,民营企业要进入国有经济所在的且已占据垄断地位的产业部门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法律法规或政策上已经准许进入的产业部门,民营企业想进入时也无处不存在重重体制障碍,以至于实际上根本无法进入。这种只许官商与民商争利,不许民商与官商竞争的新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要素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双重扭曲:一方面,凡是国有经济亦已进入那些非国有经济所在的产业部门,大多会出现投资过度及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凡是民营经济无法进入的那些由国有经济垄断的产业部门,大多都会存在有效供给不足问题。因此,要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就要推进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要从根本上彻底地破除新二元经济结构。

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来看,要切切实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正视经济新常态时期存在的新二元经济结构及其所带来的发展结构失衡问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破除国有经济部门与非国有经济部门分立的新二元经济结构,消除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开拓新的更大的空间。通过大力推动国有经济及国有企业的改革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来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是由浙江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计划资助的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并由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牵头组织实施。研究团队汇集了来自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校外有关研究机构的30多位研究人员,历经三年的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最终顺利完成了这一重大研究项目。这也是继2007年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推出第一部CRPE《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后,所推出的第二部CRPE《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全书由总序和19篇专题研究报告组成,由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史晋川教授主编,王志凯教授和张自斌副教授协助主编。

第一章,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由史晋川教授和郎金焕博士合作完成。作者全面回顾了我国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重点阐述了以浙江省温台地区、江苏省苏南地区和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为代表的我国民营经济,在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从不同的发展起点出发,各自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并且通过“市场秩序”的扩展,对我国的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民营经济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由叶建亮副教授和郑朝鹏博士研究生合作完成。作者回顾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重点阐述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打破了我国计划经济的双二元结构, 推进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以及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民营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发展。

第三章,民营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由朱希伟教授和张允达博士研究生合作完成。作者回顾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民营企业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重点阐述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民营经济的生产方式从粗放向集约、产品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以及由外因推动和内因推动的不同的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模式。

第四章,民营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由黄先海教授和杨高举副教授合作完成。作者通过回顾我国民营经济的对外贸易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民营经济从事对外贸易的动态效应和在全球价值链治理过程中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五章,民营经济发展与对外投资。由肖文教授和潘家栋博士合作完成。作者通过回顾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对外投资阶段变化及其特征,重点阐述了 “走出去” 战略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影响和民营企业产业集群与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为及路径。

第六章,民营企业国际化与技术创新。由陈菲琼教授和孟巧爽博士研究生合作完成。作者回顾了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与技术创新的历程,重点阐述了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与技术创新和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及海外并购整合与技术创新的相互作用及影响。

第七章,民营经济发展与民间金融。由罗德明教授和游勇、崔文倩、蒋雯夏合作完成。作者回顾了民营经济发展与民间金融互动的历程,重点阐述了私募基金在中国的起源、发展和相应的制度安排,考察了P2P融资平台的发展、模式与平台横截面特征。

第八章,民营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由汪炜教授和翟良钵博士等合作完成。作者回顾了我国民营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与创业资本市场、民营企业发展与并购市场,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第九章,民营经济的法律制度保障。由周黎明博士完成。作者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法律制度保障的演变历程,重点阐述了政府对民营企业组织形式的法律制度,政府对民营经济监管的法律制度和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劳动关系法律制度。

第十章,民营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由王志凯教授和朱文杰博士合作完成。作者回顾了我国民营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政府的市场准入和产业管制与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互动和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民营企业的发展。

第十一章,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由曹正汉教授和冯国强博士合作完成。作者回顾了我国地方政府在民营企业发展中产权保护的历程,重点阐述了在我国煤炭行业兼并重组中不同区域地方政府产权保护的差异,以及地方分权层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十二章,民营企业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由金祥荣教授和赵雪娇博士合作完成。作者回顾了我国民营企业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历程,重点阐述了法律保障缺失对民营企业创新行业的影响,以及在现行知识产权保护框架内,不同区域的创新活动及经济效率的差异。

第十三章,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由胡旭阳教授和史晋川教授合作完成。作者回顾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的历程,对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重点阐述了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与民营企业的经营绩效关系,以及民营企业家参政议政所产生的异质动态影响。

第十四章,民营企业与民间商会。由李建琴教授和研究生韩灵馨、邓雅姗合作完成。作者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与民间商会的互动发展历程,总结其互动发展的原因,剖析现阶段两者进一步互动发展受到的阻碍,分别从民间商会、民营企业、政府三个层面提出措施和对策,旨在促进民营企业和民间商会在未来更深入更广泛地合作互动发展及加快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

第十五章,民营企业发展与养老保障。由蒋岳祥教授和张馨羽博士研究生合作完成。作者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和逐步建全的演变历史,重点阐述了多支柱养老保障体制与民营经济的发展,以及养老保障账户创新与民营企业的发展。

第十六章,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劳动关系。由郭继强教授和寿菊萍博士研究生合作完成。作者回顾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民营企业的劳动关系演变历程,基于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内嵌于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的视角,重点阐述了强政府背景下的民营企业劳资关系,以及政府、企业、劳工三方在劳动关系改善过程中的协调机制。

第十七章,民营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由马述忠教授和刘飞翔硕士研究生合作完成。作者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与农业产业化互动发展的历程,从“互联网+”的全球市场视域,重点阐述了“互联网+”对民营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的影响及其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

第十八章,民营经济发展与工业环境污染。由张自斌副教授完成。 作者在回顾我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民营经济发展对工业环境污染影响演变历程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以及分地区和分行业的民营企业对工业污染的治理。

第十九章,民营经济与民营企业传承。由陈凌教授和朱建安副教授合作完成。作者回顾了中国近代的家族转型与工商业兴起和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兴起后的家族企业发展,重点阐述了在我国民营企业转型过程中,民营企业的家族内传承与家―企双重治理、子承父业传承规划、多子女传承等民营企业的领导代际更替,以及民营企业二代接班的企业绩效。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的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各位研究人员深入各地的民营企业,做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整理和阅读了大量研究文献,开展了深入仔细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发表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撰写和提交了多篇咨询研究报告,为完成这部多学科团队合作研究的发展报告,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也毋庸讳言,由于研究团队成员研究能力的客观局限,尤其是研究项目的主持人及本书主编的学识和研究水平限制,本书一定会存在种种不足乃至错误之处,欢迎学界同仁和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最后,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的全体研究人员,真诚地希望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能够得到国内外学术界同行、政府部门和企业界朋友更多的帮助和支持,集政产学的共同努力,更好地推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研究。